刺繡畫人臉的繡法比較

本文章架構:
 光影考量應先於繡法
 「交叉亂針繡」(又稱為:小亂針)
 「肌理紋路繡」(又稱為:大亂針)
 實驗
  研究人臉的繡法之「交叉亂針繡法」
  研究人臉的繡法之「肌理紋路繡法」
 完成比較
  遠看的效果比較
 小結
 註釋
 參考書目

近日刺繡畫同學詢問,人的臉要怎麼繡,而筆者剛好看到亂針繡影片,是運用無數的交叉針構成面的繡法,不去理會人臉肌理的走向。筆者心想,這或許是比較簡單的繡法,對於面積較小的人臉,是否會變得比較好繡?筆者想對此深入研究。

目前筆者所知道的人臉繡法,有在書中得知的「開臉子針法」1,以及上段提到的亂針繡的「交叉針法」2繡製。而網路上,許多歐美刺繡藝術家,也有許多人物的刺繡畫,統整起來,大約有幾種繡法:

  1. 全部使用平針繡 (包含全部垂直針或全部水平針)。
  2. 全部使用交叉針法。
  3. 按照人臉肌肉肌理方向繡。
  4. 大致按照人臉肌肉紋理方向繡,但分成:額頭臉頰為水平針、鼻子為垂直針。 (此方法較常出現在人臉面積比較小的作品上)。

上面提到常見的繡法中,大致區分為:1,按照肌理紋路繡法,以及2,無按照肌理紋路繡法兩大類。肌理的詳細程度依照圖面大小而定,圖面越小,會更精簡肌理細節,因為肌理繡法需要一直轉折,若圖面太小無法做出太多轉折。無按照肌理繡法有交叉亂針繡、全部垂直針繡、全部水平針繡這幾種。

筆者決定就著這兩大類型「肌理紋路繡」、以及「交叉亂針繡」這兩種繡法來比較。

光影考量應先於繡法

筆者從藝用解剖學知識中,學習過人體肌肉紋理的走向,應用在繪畫中,可以表現得很自然。當學習亂針繡後,亂針繡強調是「以繪畫的概念在刺繡、以針線的技法在繪畫」,所以將繪畫技法直接使用於亂針繡當中。如亂針繡創始者楊守玉老師的老師-沈壽,也是仿真繡的創始者,在自己的繡譜「雪宦繡譜」3一書中提到的:

「既悟繡以象物,物自有真,當故真。既見歐人鉛油之畫,本於攝影。
影生於光,光有陰陽,當辨陰陽」。

— 沈壽,雪宦繡譜。

譯文:我悟得刺繡的精隨應該逼真,事物都有它們的真實面貌,應該在刺繡中得到還原。後來我見到歐洲的素描和油畫,發現它們都來源於捕捉到的真實影像。真實影像來源於光線,光線有陰陽向背,應當認真辨別。4

所以,不管是選擇哪一種繡法,都應試著將光影變化透過刺繡的針法表現出來。

「交叉亂針繡」(又稱為:小亂針)

「交叉亂針繡」是在任慧閑、周巽先、張美芳(1982),「亂針繡技法」,第 6 頁所提到的「小亂針」,在筆者之前一篇「何謂「刺繡畫」?「亂針繪繡」如何定義?」有提到過,再此就不再贅述。簡單說明,這種方法運用時,線條交叉的形式一般是向四面散開的,沒有方向性。由於此種方法的線條散向四面八方,絲線光澤能不受光源角度的變化影響。5

筆者繪製的簡單肌理繡法、交叉亂針繡法的示意圖。

「肌理紋路繡」(又稱為:大亂針)

華樂利‧L‧溫斯羅(2019)「古典人體動態解剖學」一書中,第 106、107 頁,介紹了「蘭格氏線 (Langer’s lines) 與臉部皺紋走向」,以及「臉部皺紋走向,與下方肌肉走向垂直」6

「蘭格氏線」:
人體有一系列由膠原纖維形成的紋路,埋藏在深層筋膜的腱膜層之內,且遍布全身。這些紋路稱為蘭格氏線 (Langer’s lines),其名稱源自奧地利籍解剖學家卡爾‧蘭格 (Karl Langer, 1819-1887)。大多數的藍格氏線在表面形體上都是不可見的,但其中的部分紋路,密切對應了因為做表情時顏面肌肉收縮,而在臉部的肌膚上牽動的皺褶 (稱為表情紋路或動態紋)。7

筆者繪製按照人臉肌理紋路繡製、開臉子針法示意圖。

在任慧閑、周巽先、張美芳(1982),「亂針繡技法」,第 6 頁所提到大亂針,這種方法運用時,線條交叉都有一定的方向性,如直斜、橫斜或者是傾向角度的交叉線條。由於此種方法的絲線轉折靈活,質感的表現力強,繡製的題材較廣泛。8

「開臉子針」:
肖堯(2015)「中國歷代刺繡緙絲鑑賞與收藏」一書中,第 177 頁介紹到「開臉子針」,是根據人的臉部肌肉表情為行針方向的一種針法。9湘繡早期有位肖詠霞女士,識書擅畫,只要有照片和尺寸,就能自畫自繡,開臉子針,是她的創新針法。順著人臉的肌肉紋理和皺紋的方向繡,絲路時而左右分開,時而順逆走線,也可把人物臉部的深皺和肌肉的蒼老繡出來。

筆者之前繡的人臉,面積約為 5 x 4.5 cm,照紋理走向繡製。是筆者第一幅繡的人臉刺繡畫作品10。臉部側光,剛好呈現一邊迎光面、一邊陰影的效果。

筆者作品「生命之初」局部。生命之初 / Origin of Life 2021 范郡琦繡製。

目前正在繡的人臉,面積約為 5.5 x 5.5 cm,還沒修飾細節,按照紋理走向繡製。與第一幅不同,剛好是整張臉逆光,正在琢磨、精修,會再另外寫一篇精修臉部的文章說明。

筆者作品局部 (未完成)。2022 范郡琦繡製。

實驗

研究人臉的繡法之「交叉亂針繡法」

第一次使用「交叉亂針繡」,發現每一個顏色都能夠自然融合,不用擔心深淺色線的先後順序,而且受光很均勻,根本不用擔心光源從哪邊照,每個角度的光源看起來大致都能一樣。只是一開始繡的時候會很遲疑下針,因為方向跟臉的紋路完全不一樣,而且要鋪很多層,才能漸漸的把交叉的洞慢慢補滿。繡完的圖面比較平整。
圖面如果比較小面積,可能針跡會比較明顯,不過筆者設想,圖大一點應該就會滿好看的,用蠶絲線的話,也不太需要太擔心線跟光源的走向了。

此人臉面積大約 3 x 3 公分左右而已,人臉只用了 3 個顏色作光影變化,就能夠看出臉頰下方的陰影及眼袋的陰影。使用 DMC 117 繡線 1 股繡製。加上眼睛眉毛的 1 個顏色,及嘴唇的 2 色,共使用到 6 色。

人臉使用「交叉亂針繡法」過程,2022 范郡琦繡製。
人臉使用「交叉亂針繡法」過程,2022 范郡琦繡製。

研究人臉的繡法之「肌理紋路繡法」

也就是依照藝用解剖學知識來刺繡畫。以繪畫的概念在刺繡、以針線的技法在繪畫。這些人體的肌理紋路就是「蘭格氏線」。人體有一系列由膠原纖維形成的紋路,埋藏在深層筋膜的腱膜層之內,且遍布全身。這些紋路稱為蘭格氏線 (Langer’s lines)。11

這種繡法因為線的角度變化比較大,所以要依照光線調整繡線的反光,有時要用到 2 個不同方向的紋理來交互製作同一個面,反光才會自然,如臉頰的紋理就在原本的羼針12上作施針13
右邊下巴的地方為了調整光源,也在原本羼針12上施針13,都作不止一層。
這個圖面大小約 3 x 3 cm,使用 DMC 117 繡線 1 股繡製,與上一幅一樣使用了3 個顏色做臉的光影變化。若圖面再大一些、或是線再細一些,會更精緻,但因此篇在作兩種繡法的比較,保留一些針跡,也有跡可循。

人臉使用「肌理紋路繡法」過程,2022 范郡琦繡製。

臉頰的紋理方向有兩種,筆者覺得兩種都可以使用,一種是從鼻樑兩側下來後直接作鼓鼓的效果,往眼睛方向去後再降下來落到臉頰側面;另一種就是照片中的,鼻樑兩側下來後,順勢往法令紋方向去,然後上旋至臉頰側面。
左邊臉頰筆者有作一點鼓鼓的方向在臉頰側面調整光源,但右側筆者就順著法令紋下來,兩種紋理走向都可以作。

人臉使用「肌理紋路繡法」過程,2022 范郡琦繡製。

完成比較

人臉使用「肌理紋路繡法」、「交叉亂針繡法」比較,2022 范郡琦繡製。
人臉使用「肌理紋路繡法」、「交叉亂針繡法」比較,作品背面,2022 范郡琦繡製。

遠看的效果比較

左邊的紋理繡法因為就是照著「皺紋」的方向走,所以也有同學說,繡起來的人物,看起來年紀稍長。右邊的交叉繡法因為沒有強調「皺紋」的方向,所以臉部無線條,看起來較為柔和,並且因此看起來比較年輕。

人臉使用「肌理紋路繡法」、「交叉亂針繡法」比較,2022 范郡琦繡製。

小結

紋理繡法,這方法也被稱為「大亂針」。因為就是照著人臉的「皺紋」方向繡製,所以會比較「寫實」,也相對的,跟交叉繡法的比較後,會顯得人物較為年長,因為強調了「皺紋」的方向。不過反過來想,應該很適合表現皺紋紋理。又或者,紋路一樣按照肌理紋路繡,但讓針跡更短,可能可以達到交叉繡的朦朧效果,值得再研究測試。
使用交叉繡法,也被稱為「小亂針」,也覺得滿新鮮的,因為光影色調很融合,若繡線顏色太深,就在上面做點淺色線的交叉,就可以像顏料一樣調淡那區塊的顏色,反之亦然。也很想試試整幅作品若都用交叉繡法繡製,會呈現怎樣的效果。
不論是紋理繡法,或是交叉繡法,都有其特點。今天與老師同學分享後,老師提到,不知是否可以兩種針法混合使用,這也是一種可能性,或許就是想強調的地方使用紋理繡法,可強調其紋理;但想朦朧、模糊的部分使用交叉繡法,這樣搭配著繡製,值得日後再研究嘗試。

註釋

  1. 「開臉子針」:肖堯(2015),中國歷代刺繡緙絲鑑賞與收藏,台北:品冠文化。頁 177。
  2. 「交叉針法」,又稱「小亂針」。任慧閑、周巽先、張美芳(1982)。亂針繡技法。北京:新華書店北京。頁 6。
  3. 「雪宦繡譜」:刺繡技法論著,1919年刊印,是民國初年刺繡名家沈壽遺著,為她畢生刺繡經驗總結。維基百科,2022年04月19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AA%E5%AE%A6%E7%B9%A1%E8%AD%9C
  4. (清) 沈壽 口述 (清) 張騫 整理 耿紀朋 譯註 (2010),雪宦繡譜,重慶:重慶出版。頁 7、11。
  5. 任慧閑、周巽先、張美芳(1982)。亂針繡技法。北京:新華書店北京。頁 6。
  6. 華樂利‧L‧溫斯羅(2019),古典人體動態解剖學,第 105 頁。
  7. 「蘭格氏線」:人體有一系列由膠原纖維形成的紋路,埋藏在深層筋膜的腱膜層之內,且遍布全身。這些紋路稱為蘭格氏線 (Langer’s lines),其名稱源自奧地利籍解剖學家卡爾‧蘭格 (Karl Langer, 1819-1887)。大多數的藍格氏線在表面形體上都是不可見的,但其中的部分紋路,密切對應了因為做表情時顏面肌肉收縮,而在臉部的肌膚上牽動的皺褶 (稱為表情紋路或動態紋)。
  8. 任慧閑、周巽先、張美芳(1982)。亂針繡技法。北京:新華書店北京。頁 6。
  9. 肖堯(2015),中國歷代刺繡緙絲鑑賞與收藏,台北:品冠文化。頁 177。
  10. 生命之初 / Origin of Life,2021 年 06 月,范郡琦繡製,作品介紹頁面:https://chunchifan.com/collection-origin-of-life/
  11. 同註釋 7。
  12. 「羼針」:又名「長短針」、「參針」。羼針長短線條參雜憶起使用,針法組織與散套大同小異。散套針線條重疊,較渾厚,針跡隱伏於線條間;羼針線條平舖,針跡較為顯露,便於加色調繡,使色彩更加自然和諧。(清) 沈壽 口述 (清) 張騫 整理 耿紀朋 譯註 (2010),雪宦繡譜,重慶:重慶出版。頁 64。
  13. 「施針」:施針即在其他針法之上用針,先用稀針或平套鋪底,第一層排列針腳稀,分層逐步加密,由一層層線條複合刺繡而成。其針法疏而不密,靈活多變。(清) 沈壽 口述 (清) 張騫 整理 耿紀朋 譯註 (2010),雪宦繡譜,重慶:重慶出版。頁 74。

參考書目

  1. (清) 沈壽 口述 (清) 張騫 整理 耿紀朋 譯註 (2010),雪宦繡譜,重慶:重慶出版。
  2. 華樂利‧L‧溫斯羅(2019),古典人體動態解剖學,新北市:楓書坊。
  3. 任慧閑、周巽先、張美芳(1982)。亂針繡技法。北京:新華書店北京。
  4. 肖堯(2015),中國歷代刺繡緙絲鑑賞與收藏,台北:品冠文化。

發表者:范郡琦 (Fan, Chun-Chi)

刺繡藝術家。手工藝相關研究、繡畫、機縫與羊毛氈等複合媒材的纖維藝術為研究、創作方向。刺繡家教班授課中。 平時製作並販售自己設計的布包,目前工作室位於台北市大安區。喜歡創作、繪畫與研究手工藝,在這邊紀錄了相關的研究。 台湾で刺繍絵を研究しています、ここで私の刺繡絵生活です。台北で刺繍講座があります。講座のお問い合わせはメッセージにできます。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