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寫這個題目斷斷續續前後寫了幾個月,最後決定將此題目精簡,大題小作,主要以在短時間內,能概略了解台灣刺繡歷史使用。希望能讓未曾熟悉台灣刺繡的一般大眾,都能概略的了解台灣刺繡歷史。因此之故,若有未詳細說明之處,還請見諒。若有不盡理想之處,還請專業人士們不吝提點,筆者將考據後改正,謝謝。
———————————————————–
本文章架構:
臺灣刺繡簡史
遠古時代
十七世紀前期
清代時期,閩繡文化時期
日本時期(1895年至1945年),日繡文化時期
民國時代,蘇繡文化時期
台灣刺繡演進
現今
刺繡、繪畫、刺繡繪畫
繪畫
刺繡繪畫
從針跡、線和底布材之間的關係來定義刺繡畫
註釋
參考書目
網路資料
延伸閱讀
————————————————————
遠古時代
刺繡的由來有許多種說法,由於遠古時代人類將大自然的事物,如:日、月、星辰等刺刻在身體上,作為氏族的圖騰。而刺繡源於實用功能的另一種說法,則是因為刺繡能使服裝更加牢固,同時也具有裝飾、美化服裝的功能。1
刺繡可能源自於刺青一說,在另一本參考書籍中也將其採納,其說法為:
刺繡發展早期將源自於紋身體系的圖案轉移至服飾,是文明的發展,彰顯高貴身份,更具鮮明的裝飾作用。2
刺繡隨著織品的演進,成為織物上的裝飾花紋,從一般家庭的裝飾,到皇宮貴族及宗教的服裝,都可以看到刺繡工藝的展現。
十七世紀前期
在 1969 年的「實踐家專學報」第二期中楊𤆬治老師對於台灣刺繡,作了通篇的研究。在「臺灣刺繡技法之研究」中,引言中提到一些台灣刺繡的歷史,指出「台灣刺繡有本土的原住民族,也有中國、自外他國傳入的。3」筆者將由台灣視角整理台灣的刺繡簡史。
刺繡文化可見於魯凱、排灣、卑南、布農、鄒族等,但刺繡藝術最發達的是魯凱族,以直線繡、緞面繡及鍊形繡為特別出色。刺繡是魯凱族婦女日常必須學習且時有應用的一種工藝技術。一個女人若手藝不好,則會遭到親友或部落人取笑。使用的工具早期為竹質細針,後來受漢人影響才全面改用金屬針。繡線原先多是用向平地買來的色布剪成布條,再一條條拆紡為之,到了日治時期,才直接購買繡線成品來刺繡。紋樣方面以幾何形紋為最多。刺繡的方法有十字繡、鎖鍊繡、圈飾繡、以及緞面繡等。4
在十七世紀前期荷蘭人、西班牙人將白線刺繡與十字繡等技法傳入台灣,帶這些西方技法並未在台灣普及,影響只在淡北;台南等地區以及平埔族為主。5
清代時期,閩繡文化時期
清代時期解除漢人攜眷來台開墾的禁令,閩南漳泉地區大量遷徙來台,逐將以往的風俗習慣帶治台灣。可說是臺灣刺繡的「閩繡文化時期」。6
依據連橫《台灣通史》,台灣女性沒有織布的習慣,取而代之的是對刺繡的高度關注,其精巧程度能匹敵著名的蘇繡與杭繡。上流階層的女性之間相互競爭手藝,連衣裳也自己縫製,據說貧家女性更以此維持生計。7
日本時期(1895 年至 1945 年),日繡文化時期
日治時期,在學校教育當中藉由吸收台灣家庭中的刺繡、裁縫等以手藝為中心的女性學習系統,才能夠順利啟航。8
裁縫、編織、人造花、刺繡等手藝關聯科目的總時數,1897 年為 75%,1898 年為 70.6%,1906 年為 67.71%,可知在大正時期之前占據一半以上的教學時間。 9
公、小學校五、六年級生,即有法國刺繡的教學。10
當時的日本教育相關人士也一致指出,台灣刺繡的水準要比內地高。至此,刺繡教學逐首先招聘手藝名人吳朱氏鳳到校授課,之後學校便成為傳授高水準刺繡技術的新場域。11
關於日本時期的台灣公學校教導刺繡學程,在洪郁如(2017)「近代台灣女性史」一書中有更詳細的研究,十分精彩,有興趣的同好,可以延伸閱讀。
民國時代,蘇繡文化時期
國民黨自大陸撤軍,各省籍人士攜眷來台定居,也帶來了大陸各地的一些刺繡技法。
在民國 38 年(1949)由陳嗣雪、佟家賓老師移居遷台而傳入台灣,在台已有 72 年的歷史,目前由台灣「亂針繪繡協會」教育推廣。12
其技法為「以針代筆、以繡代畫」,非傳統刺繡針法構成畫面,而是運用針線來呈現畫作的一項技術。其他常見技法別名:飛針繡、繪繍、Needle painting、刺繍絵、正則繍(中國)。
現今的台灣目前市面上有的繡畫技法,除民國時代陳嗣雪老師傳入的「亂針繡」外,就是採用刺繡長短針技法的「繡畫」(Needle painting)。
台灣刺繡演進
時期 | 蕾絲繡文化時期 | 閩繡文化時期 | 日繡文化時期 | 蘇繡文化時期 | |
時間 | 遠古時代 | 十七世紀前期 | 清代時期 | 日本時期 (1895 年至1945 年) | 民國時代 |
背景 | 遠古時代人類將大自然的事物,如:日、月、星辰等刺刻在身體上,作為氏族的圖騰。而刺繡源於實用功能的另一種說法,則是因為刺繡能使服裝更加牢固,同時也具有裝飾、美化服裝的功能。 (王瀞苡(2000),女紅 – 臺灣民間刺繡,台北:商周,頁 18。) | 荷蘭人、西班牙人將白線刺繡與十字繡等技法傳入台灣,帶這些西方技法並未在台灣普及,影響只在淡北;台南等地區以及平埔族為主。 (楊𤆬治(1969),臺灣刺繡技法之研究,實踐家專學報第二期,頁 276。) | 清代時期解除漢人攜眷來台開墾的禁令,閩南漳泉地區大量遷徙來臺,逐將以往的風俗習慣帶治臺灣。可說是臺灣刺繡的「閩繡文化時期」。 (王瀞苡(2000),女紅-台灣民間刺繡,台北:商周,頁 21。) | 日治時期,在學校教育當中藉由吸收台灣家庭中的刺繡、裁縫等以手藝為中心的女性學習系統,才能夠順利啟航。 (洪郁如(2017),近代台灣女性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頁 100。) 裁縫、編織、人造花、刺繡等手藝關聯科目的總時數,1897 年為 75%,1898 年為 70.6%,1906 年為 67.71%,可知在大正時期之前占據一半以上的教學時間。 (洪郁如(2017),近代台灣女性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頁 102。) | 國民黨自大陸撤軍,各省籍人士攜眷來台定居,也帶來了大陸各地的一些刺繡技法。 (粘碧華(2003),刺繡針法百種,台北:雄獅,頁 15。) 現今的臺灣目前市面上有的繡畫技法,除民國時代陳嗣雪老師傳入的「亂針繡」外,就是採用刺繡長短針技法的「繡畫」(Needle painting)。 |
現今
現今台灣的刺繡,筆者所觀察到的現象,刺繡的老前輩們,普遍喜好絹布上的蠶絲線刺繡,也就是蘇繡、湘繡等;而一般大眾因流行文化的流通,對於日系、歐美的棉線刺繡接受度較廣。所以提到刺繡,普遍印象是有針法的「法式刺繡」,再來是閩繡時期的八仙彩,以及蘇繡、湘繡…等中國傳來的中華式刺繡。
刺繡、繪畫、刺繡繪畫
繪畫
在藝術用語中,繪畫的意義包含了利用此藝術行為再加上圖形、構圖及其他美學方法去達到表現出繪圖者希望表達的概念及意思之目的。
已知最古老的繪畫位於法國肖維岩洞(Grotte Chauvet),部分歷史學家認為它可以追溯至 32000 年前。那些畫經由紅赭石(red ochre)和黑色顏料作雕刻及繪畫,主題有馬、犀牛、獅子、水牛、猛獁象或是打獵歸來的人類。這些繪畫的發現對其存在目的引起了眾多不同的猜測,有些假設指出那些繪畫是當時的人認為繪畫可以捕捉動物的靈魂,令他們狩獵更為順利;一些假設則認為那是泛靈論的一種現象,表達他們對自然的尊敬;亦有另一假設指人類與生俱來已有自我表達的需要,而那些繪畫正是其結果;此外亦有那是作為應用資訊的傳播的觀點。13
羅基坦斯基 (奧地利醫學家) 主張,也許在人類演化過程中,以藝術表達自己的能力 (用圖畫語言),先於用口語表達自己的能力,由此延伸,可能腦部表徵藝術的歷程曾經具有普同性,但後來在演化出語言後,語言就取代了藝術成為普同能力,藝術能力可能因此侷限在具有創造力者的小集合上,包括那些未能完全發展出語言技巧的人。14
刺繡繪畫
而刺繡繪畫,結合了刺繡與繪畫的意涵,將刺繡的裝飾品功能昇華為「觀賞性的藝術作品」,使刺繡成為具觀賞價值的藝術品。總體來說,討論觀賞性的刺繡藝術作品稱為「繡畫」。這就大致定位了「刺繡繪畫」的範疇及其意涵。15
刺繡繪畫結合刺繡與繪畫兩者,因其作品完成後為繪畫的樣式,是為一「幅」作品,整體呈現偏觀賞用的藝術品。所以其觀念應用偏向於繪畫類的去揣摩,而技法就應用刺繡去完成。
所以,就會畫而言,我們著重的就是,畫面的構圖、光影變化及色彩的應用。若有引申義,就要在構圖時,加入隱喻或象徵。要如何用繡線去表現繪畫的色塊?刺繡針法中,能構成面的針法有:長短針繡、長短針自由繡、緞面繡、亂針繡…等。可以應用這些針法去構成面。其他一些常用的點綴針法有:結粒子繡、繞絲、鋪絲、針氈技法…等。
如果有繪畫的底子,對於刺繡繪畫是有加分的。但如果沒有,也不用擔心。為什麼呢?因為刺繡繪畫主要重視的是觀察你要繡的東西,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光影變化,與色彩的應用。只是將表現技法從畫筆變成是針線。所以其實重點不是在於畫的技法,而是在於觀察。
從針跡、線和底布材之間的關係來定義刺繡畫
「刺繡畫」(其他常見名稱:繡畫、畫繡),通常以刺繡針跡的「長短針」(英語:Long and Short Stitch)( 日語:ロング&ショート.ステッチ)」此技法繡製,每針之間盡量不讓線段交叉,而是利用長短針之間的鋪陳,將圖面逐漸蓋滿線段。也是會局部添加結粒子繡等針法。
「自由式刺繡」:即是不考慮底布材的結構,自由的在底布材上縫合走線。如:亂針繡、繡畫…等)。16
「數紗刺繡」:即是透過底布材上的經緯線結構來進行縫合走線。如:十字繡。(「十字繡」是一種刺繡針法,也被稱為數紗十字繡或計數十字繡 (英語:counted cross-stitch)。17
接著,就著「刺繡繪畫」,筆者還想討論其觀念與技法,這些就留在其他篇幅繼續討論。
2023 年 1 月 12 日補充: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的連結已經無效,筆者找到「臺灣原住民族事典」中對於刺繡的條目,在此補足以做參考。刺繡 (無日期),2023 年 1 月 12 日,取自:https://aborgpedia.alcd.center/detail?id=672&search=%E5%88%BA%E7%B9%A1&cat=0&race=0&writer=
參考文獻:
李莎莉 (2005 年 1 月),台灣原YOUNG,原住民青少年雜誌第六期。
林二郎 (2003),卑南族文化事典田調資料彙編,作者自編,未出版。
李莎莉 (1998),臺灣原住民衣飾文化 – 傳統、意義、圖說,臺北:南天。
瀨川孝吉 (1983),臺灣高砂族之服飾,日本:東京涉谷區立松濤美術館。
劉其偉 (1970),臺灣土著文化藝術,臺北:雄獅。
註釋
- 王瀞苡(2000),女紅 – 臺灣民間刺繡,台北:商周,頁 18。
- 肖堯(2015),中國歷代刺繡緙絲鑑賞與收藏,台北:品冠文化,頁 8。
- 楊𤆬治(1969),臺灣刺繡技法之研究,實踐家專學報第二期,頁 276。
-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無日期,2021 年 9 月 30 日,取自: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2403&keyword=%B1B%C2%A7
- 楊𤆬治(1969),臺灣刺繡技法之研究,實踐家專學報第二期,頁 276。
- 王瀞苡(2000),女紅-台灣民間刺繡,台北:商周,頁 21。張美筠(1999),地球村刺繡針技魔法書,台南:教育部,頁 59。
- 洪郁如(2017),近代台灣女性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頁 89。書中引用:連橫(1999),台灣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頁 452。
- 洪郁如(2017),近代台灣女性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頁 100。
- 洪郁如(2017),近代台灣女性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頁 102。
- 張美筠(2002),刺繡生活玩家,台南:臺灣繡畫網路美術館,頁 16。
- 洪郁如(2017),近代台灣女性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 頁 105。
- 粘碧華(2003),刺繡針法百種,台北:雄獅,頁 15。
- 繪畫,無日期,2021年 9 月 30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B%98%E7%94%BB
- Eric R. Kandel(2020)啟示的年代:在藝術、心智、大腦中探尋潛意識的奧秘 – 從維也納 1900 到現代,台北:聯經,第 31 章。
- 許嘉(2018),繡畫-中國江南傳統刺繡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頁 14。
- 數紗刺繡(英語:counted thread embroidery),2021 年 9 月 1 日,取自:https://en.m.wikipedia.org/wiki/Counted-thread_embroidery。2021 年 9 月 1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5%AD%97%E7%B9%A1
參考書目
- 洪郁如(2017),近代台灣女性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
- 楊𤆬治(1969),臺灣刺繡技法之研究,實踐家專學報第二期。
- 王瀞苡(2000),女紅 – 臺灣民間刺繡,台北:商周。
- 粘碧華(2003),刺繡針法百種,台北:雄獅,頁 15。
- 許嘉(2018),繡畫-中國江南傳統刺繡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 肖堯(2015),中國歷代刺繡緙絲鑑賞與收藏,台北:品冠文化。
- 張美筠(1999),地球村刺繡針技魔法書,台南:教育部。
- 張美筠(2002),刺繡生活玩家,台南:臺灣繡畫網路美術館,頁 16。
- Eric R. Kandel(2020)啟示的年代:在藝術、心智、大腦中探尋潛意識的奧秘 – 從維也納 1900 到現代,台北:聯經。
網路資料
-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無日期,2021 年 9 月 30 日,取自: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2403&keyword=%B1B%C2%A7
- 繪畫,無日期,2021年 9 月 30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B%98%E7%94%BB
- 數紗刺繡(英語:counted thread embroidery),2021 年 9 月 1 日,取自:https://en.m.wikipedia.org/wiki/Counted-thread_embroidery。2021 年 9 月 1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5%AD%97%E7%B9%A1
延伸閱讀
- 何謂「刺繡畫」?「亂針繪繡」如何定義?https://chunchifan.com/2021/09/04/needlepainting/
- 洪郁如(2017),近代台灣女性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
- 楊𤆬治(1969),臺灣刺繡技法之研究,實踐家專學報第二期。
您好,我是台東為孩子做一件文化的衣裳粉專發起人
想藉您這篇整理資料的部份內容,截圖分享在粉專上,再此請求您的同意
截取位置在17世紀的第二段
由衷感謝您
您好,
此段落的一些參考文獻也是來自「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但此網站的連結現在似乎已經無效,我在「臺灣原住民族事典」中也有找到一些相關資訊,希望這些資訊對你有幫助。
郡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