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架構:
用取悅自己的方式去創作,就能創作出一張好的作品。
畫畫的重點,不再於畫得像,而是在於「觀察」
要先看得到,才能體會得到。
可見光譜 (Visible spectrum)
電磁波譜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日落時為什麼雲是紅的?
月光是藍色的嗎?
薄暮現象 (Purkinje effect)
大氣透視 (又稱:空氣透視) (atmospheric perspective)
水面下的色彩
光源色
反光
固有色 (local color)
觀察個體與眾不同的特徵
陰影的明度跟光源的亮度息息相關
臉部的色區
頭髮的秘密
眼見的真實 – 印象派
小結
考文獻
參考書目
人們常問:如何分辨一張好畫?
「畫家之眼」一書中,巧妙回答說:能取悅你的畫,就是一張好畫。[1]
那麼,如何畫出一張好畫呢?
那就是:用取悅自己的方式去畫,就能畫出一張好畫。
筆者在這邊,再詮釋一次「畫家之眼」作者的這番話。
「用取悅自己的方式去創作,就能創作出一張好的作品。」
「畫家之眼」的作者,還提出了以下的一些觀點和見解,筆者看了十分認同,也在這邊節錄出來跟大家分享。
- 別管其他人怎麼說和怎麼做,除非你認為那個人的作品最能啟發你。[1]
- 不要因為別人的說理、含糊不清的解釋和推銷辭令,就照著別人的方式去做。[1]
- 你從「實做」中感受的喜悅,才是你培養任何個人技法的重要基礎。[1]
- 記住,你擁有的獨特優勢是,或許你發現的美,是與眾不同的,你用跟他人不同的方式去切入,去發現美。[1]
- 這項差異會協助你:1,挑選與自己品味相符的主題。2,也會引導你前往令你欣喜的新領域。[1]
- 因為美無所不在,所以美的來源可說源源不絕。[1]
- 畫家試圖精確描繪細節,畫到跟照片一樣逼真,這樣做簡直愚蠢至極。畫家該做的是,善用本身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投注心力在設計上。就算畫家使用相機拍攝繪畫題材,還是應全神貫注於相機無法做到的事,比方說:畫家可以將題材某些部分弱化或剔除,進行設計和重新編排,簡化並利用其他手法,更強有力地表達本身的理念。[2]
這些跟作品的光影、色彩,有什麼關係呢?
筆者在學習、研究刺繡話的過程中,常常聽到老師提到,有一些人在學習刺繡畫的過程中,並不覺得需要學習畫畫的技巧,覺得自己是在學「刺繡」,不是在學「畫畫」。
這番話確實有它的道理,畢竟若單單指「畫畫」這件是,那只是個「技法」,跟刺繡一樣,都是個「技法」。這一些人,認為是來學「刺繡」這技法的,並不為過。
但,容我在這邊分享一個觀點,為什麼若懂得畫畫的觀念,對於刺繡話會有幫助呢?
如筆者前面的文章所提到的,刺繡畫最後呈現的畢竟是一幅「畫作」,屬觀賞用的藝術品,那就跟畫畫的觀念脫不了太大的關係。並且,會從畫畫的觀點來賞析刺繡畫的作品,是一般大眾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提出上述的觀點,並不是要拿刺繡畫來跟畫畫作品做比較,而是…
畫畫的重點,不再於畫得像,而是在於「觀察」
不要再說不會畫畫了,那不是重點。畫畫的重點,不在於畫得像,而是在於「觀察」。刺繡畫要借用的,就是「觀察」這本事而已。並不是要刺繡的人都要先會畫畫,才能去刺繡,而是,一樣在創作觀賞用的藝術品,「觀察」這件事,變得很重要。要先看得到,才能體會得到。這也是筆者現在正在學習的一環。
既然說道「看」這件是,就要提到「光」了,有光才看得到。有光線才能呈現色彩,所以在提到觀察、提到色彩配色的部分,我們就要從光線開始說起。又或者說,只要理解光線,就理解了要使用什麼色彩,這麼說也不為過。讓我們來觀察可見光所產生的變化,來刺繡畫畫吧。
可見光譜 (Visible spectrum)
說到光譜,就是我們口中的「彩虹」,是人眼可見的電磁波譜的一部份。
我們所熟知的彩虹般的光譜,包括了所有單一波長的可見光,也就是純粹的單色光。儘管是連續光譜,相鄰兩色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上述所列的波長區間是常用的近似值。[3]

電磁波譜
電磁波譜頻率從低到高分別列為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 射線和伽瑪射線。可見光只是電磁波譜中一個很小的部分。[4]
這個部分,大概知道一下就好,主要是有個大至的觀念即可。
← 波長越長 波長越短 →
← 頻率越低 頻率越高 →


上圖為地球大氣層的介紹。
左邊黑底白字分別為:Exosphere 外氣層、Ionosphere 電離層、Stratosphere 平流層、Troposphere 對流層、Sea Level 海平面。
右邊直條色彩,由左至右分別是:Radio 收音機、Infrared 紅外線、Visible Light 可見光、Ultraviolet 紫外線、X-Ray X射線、Gamma-ray 伽馬射線、Cosmic-ray 宇宙射線。
右邊藍色漸層的區塊,由上到下分別為:Solar Rockets 155 ml. 火箭、Aurora GO -100ml. 極光、Wealner Balloon 15 ml. 氣象氣球、Aircraft 7.4 ml. 飛機、Mt. Everest 5.5 ml. 珠穆朗瑪峰。
由此圖可知,紫外線等射線,在極光的高度就消失;而紅外線、可見光等射線,則是一路穿越製海平面。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瑞利散射」 (Rayleigh Scattering) 的現象所造成的。空氣中的為小分子讓光產生折射,光譜中較短波短的紫羅蘭色或末端藍色的折射情況比紅色波長更為激烈。這使得藍光彈向四面八方,賦予天空藍色的特徵,而較不受影響的紅、橙光線則繼續其直線式穿越大氣的漫長旅程。[6]

瑞利散射也可以解釋為甚麼當日出或日落時,雲朵多為紅橙色。當日出或日落時,太陽幾乎在我們視線的正前方,此時太陽光在大氣中要走相對較長的路程,所看到的直射光中的藍光大量都被散射了,只剩下紅橙色的光,因此太陽附近呈現紅色,雲朵也因反射太陽光而呈現紅橙色,而天空則呈現較為昏暗的藍黑色。[6]

日落時為什麼雲是紅的?
一般的雲看起來是白色的,是因為雲中的水滴或冰晶的大小,足以令各種波長的可見光強烈地散射。散射後的光包含各種可見光波長,並組成我們所看見的白色。[7]
雲的顏色取決於照射在雲上的光的顏色。在日落時,陽光穿過厚厚的大氣層和塵埃顆粒,藍光以瑞利散射方式散射,只剩下紅到橙紅或紅色的光。雲會反射這些未被散射的紅色或橙色光。
因為地球是圓的,當太陽下山越過地平線時,根據日落時間不同,而雲層會由低至高慢慢被染成深紅色。[8]



月光是藍色的嗎?
滿月的光約為直射陽光的 45 萬分之一,可以說非常昏暗而導致接收顏色的視錐細胞幾乎無法運作。月光純粹是太陽的白色光照在月亮的灰色表面,然後再反射出來的光。這樣的互動之中,根本沒有什麼可以賦予光藍色或綠色的特質。事實上,科學儀器已經證實,來自月亮的光比一般直射日光稍微紅一點。[9]

薄暮現象 (Purkinje effect)
薄暮現象是從以感色細胞為主的階段,轉為以感光為主階段過程中的一個狀態。
當外界光度逐漸降低,錐狀細胞活要隨之降低,柱狀細胞開始接手,成為視網膜上主要接受光源的細胞,在辨識顏色能力完全消失前的這個階段。
在白色光源或高明度中,紅色比藍色明度強 10 倍。在低明度時,藍色比紅色明度強 16 倍。在傍晚時,人的視覺由彩度優先,轉換成明暗優先的現象。[10]


大氣透視 (又稱:空氣透視) (atmospheric perspective)
是指從遠處透過明亮的空氣層看物體的外觀如何改變的情況。前景鮮明的顏色會漸漸轉化,直到後方變得和空氣的顏色相稱。[11]
一般物體的顏色,如樹、山、建築物,都會合乎預期地隨視覺距離的增加而改變。最暗的區域先受到影響,通常變得比較淺,而且比較藍。[11]
物體的亮面通常會失去顏色的飽和度,在後方的空間中顯得灰一點。特別是暖色會變得暗一點、冷一點。黃、橙,或是綠葉會降為灰綠色,或藍綠色。所有物體在亮面和暗面的明度差異都會降低,直到最後一切都融合為單調而淡色的遠方輪廓,緊挨著天際。明亮與陰暗的表面之間的差異消失時,清晰感也跟著降低,於是遠方的景物看起來就模糊不清,即使細節可能真的存在。[11]



水面下的色彩
紅色多半在 10 英尺深的水域被吸收。橙色和黃色波長不超過 25 英尺就會消失,留下了藍色。更深的水域只剩紫羅蘭色和紫外光。[12]



光源色
藝術家龐均先生,在「油畫技法哲學」一書中整理總結到:朝霞之光偏紅色;黃昏之光偏橙黃色;正午之日光呈白色;月光呈藍色;燈光、火光呈橙色;燐光呈青綠色。[13]

反光
反光的 5 個普遍事實:
- 在暗處,朝上的面為冷色,朝下的面為暖色。
- 離光源越遠,反光效果就迅速衰減,除非光源很大 (如草坪)。
- 如果移開其他反光或補光的光源,效果最清楚。
- 暗處的顏色是所有反光源總和,再結合物體本身的固有色。
- 在晴天,暗處的直立面通常會接收到兩種光源:暖色地面光和藍色天光。[14]

固有色 (local color)
即所謂物體本來存在的顏色。任何人都不能覺察到物體真正的原本色。因為任何色彩不是在白光夏反射就是在黃光下反射,或者在其他含複雜色彩之光下反射。一個畫家觀察色彩,首先要考慮光線之色彩。[15]
固有色是物體表面在近距離白色光線下顯現出來的顏色。[16]


觀察個體與眾不同的特徵
天空通常是畫面中最亮的圖案或塊面,除非有很亮的建築物圖案或是其他白色或幾近白色的素材。
地面通常是次亮的塊面,是受光線或陽光直接照射在幾乎平坦的平面上。
第三個明度通常出現在斜面,也就是像遠山、屋頂、河岸等跟光源呈斜角之處。
最暗的圖案大多出現在樹木、峭壁或有陰影投射到地面的柱狀體。[17]
陰影的明度跟光源的亮度息息相關
陰影中最亮的色調就出現在最亮色調的光線處。
次亮的陰影就出現再次亮的光線處,依此類推,光線中最暗的物體,其陰影自然就是最暗。
最亮的陰影以中間明度或再上一階明度表示,也就是說白色 (最亮處) 的陰影通常是以中間色或再上一階的色調表示,所有光影明度就此為起點,依照適當順序往下發展。[18]
如果你將自己要畫的區域,依照明度畫分做標示,最亮區域的明度為 1,次亮為 2,明度階就會向下面這樣[19]:
6 下一階 | 5 下一階 | 4 下一階 | 3 下一階 | 2 下一階 | 1 最高明度 | 亮部 |
8 下一階 | 7 下一階 | 6 下一階 | 5 下一階 | 4 下一階 | 3 最亮陰影的明度 | 陰影 (比亮部暗 2 階) |


臉部的色區
淺膚色的臉部可分為三個區。額頭是淺金色,從額頭到鼻子底部會帶一點紅色,鼻子到臉頰的區域有點偏藍、綠,或灰色。[20]
額頭是淺金色,因為比較沒有肌肉和表層微血管。耳朵、臉頰,和鼻子全都在臉部的中央區,這裡有比較多微血管⋯,形成微紅色。臉部下面的第三個區域,特別是深色頭髮的男性,會因毛囊而呈藍灰色。即使女性和兒童沒有,也會在嘴唇周遭顯出一點綠色,因為這裡有比較多輸送去氧血的藍色靜脈。[20]
但筆者發現,人的臉部這些細微的顏色變化,會因為化妝而變得較不明顯。


頭髮的秘密
把頭髮區塊看成緞帶會有幫助。真正緞帶的高光會橫過彎曲的帶狀,不是順向伸展。[21]

眼見的真實 – 印象派
在 1830 年發明了錫管來存放顏料,畫家們紛紛走出畫室,來到戶外寫生。印象派畫家將眼前所見的畫下來。光學原理的大自然,才變成眼見的真實。在印象派之前,是學院派的畫風,顏色是使用固有色去變化,並沒有光學的概念。簡單說,就是若皮膚的暗面,就是加黑,亮面就是加白,用固有色去做變化。學院派與印象派作品色彩比較這部分,筆者會再另寫一篇。
印象派畫家,從畫室走出戶外寫生,將光與色的科學觀念引入到繪畫之中,革新了傳統固有色觀念,創立了以光源色和環境色為核心的現代寫生色彩學。[22]
軟管塗料在 1841 年獲得專利後,很快便成為戶外寫生者普遍使用的顏料。雖然戶外寫生最早始於 1780 年代,卻要等到 19 世紀中葉才算常見。[23]
1830 年代發明繪畫用錫管顏料… 以往大費周章的顏料準備工作,自此一去不返…。[24]
發明了可折疊捲曲的軟質錫管,顏料裝在裡面,密封儲存… 我們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這項發明,就難有印象派的誕生。[25]
印象派(法語:Impressionnisme),是指於 1860 年代法國開展的一種藝術運動或一種畫風。[26]

小結
因為有光,所以我們看到了色彩。初次從這些書中得到了這些資訊後的某一天,筆者一如往常的早上開電腦,準備一天的工作時,Windows 開機頁面給了我一張晨曦破曉中的山脈風景照片,我躍躍欲試的使用了這些剛獲得的資訊來看這張照片,「啊啊~!這就是瑞利散射的藍色天空…」,慢慢被光波較長的紅外線、可視光、太陽光壟罩,光與光之間,有著藍藍冷冷、還未甦醒的大地,也有著被太陽光照到,準備甦醒的大地,彷彿生命被撒在大地上…,筆者突然間被感動了,不知怎麼形容眼前的這個景象,筆者似乎從來沒有這樣去好好看待一張照片,從來沒有用這種視角去看過這世界。也感謝自己的好學,到處找尋自己渴望理解的相關知識。真的,當自己願意親手下去找尋,第一個獲得的,就是自己了,在這邊也與大家分享。

最後,筆者分享上田耕造さん撰寫的「油絵の教科書」[27]一書中,用了人的一生:生老病死來說明顏色的變化。從出生的白色,到種子發芽的綠色,到開花的黃、橘色一直到成熟的紅色,最後的枯萎褐色、黑色。我覺得是個很有趣的譬喻。仔細觀察,植物還是種子的時候,的確普遍偏綠,還是生的東西;但一旦發芽時,會很明顯的「反黃」(台語),從偏藍的綠,變成偏黃的綠。
接下來,從刺繡畫的圖稿中,看出顏色在光影下的變化與配置,就不難去選擇該使用的繡線顏色了。但繡線不像色料,可以混色。顏色是使用「減法混色」;而繡線是用「加法混色」中的「並置混色」,要如何使用繡線達到混色的效果呢?筆者再另外寫這部分的討論。
參考文獻
- 安德魯 ‧ 路米斯,畫家之眼,眼前所見,遠比你所知道更多 – 從題材到技法,畫出動人心弦的 13 堂課,2016 年 4 月,台北市:大牌出版,頁 9。
- 安德魯 ‧ 路米斯,畫家之眼,眼前所見,遠比你所知道更多 – 從題材到技法,畫出動人心弦的 13 堂課,2016 年 4 月,台北市:大牌出版,頁 22。
- 可見光 – 維基百科,無日期,2021 年 10 月 22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F%E8%A7%81%E5%85%89
- 電磁波譜 – 維基百科,無日期,2021 年 10 月 22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BB%E7%A3%81%E6%B3%A2%E8%AD%9C
- What is atmosphere and decorate the different layer of atmosphere with their percentage,2019 年 2 月 7 日。2021 年 10 月 11 日,取自:https://brainly.in/question/10941646
- 瑞利散射 (Rayleigh scattering) – 維基百科,無日期,2021 年 10 月 11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1%9E%E5%88%A9%E6%95%A3%E5%B0%84。
- 郝孟騫,雲的色彩,2011 年 3 月,2021 年 10 月 11 日,取自:https://www.hko.gov.hk/tc/education/earth-science/optical-phenomena/00349-colours-of-clouds.html
- 詹姆士‧葛爾尼 (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2015 年 5 月,台北市:如何出版社,頁 173。
- 詹姆士‧葛爾尼 (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2015 年 5 月,台北市:如何出版社,頁 136。
- 薄暮現象 – 維基百科,無日期,2021 年 10 月 21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6%84%E6%9A%AE%E7%8F%BE%E8%B1%A1
- 大氣透視 – 詹姆士‧葛爾尼 (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2015 年 5 月,台北市:如何出版社,頁 174。
- 水面下的色彩 – 詹姆士‧葛爾尼 (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2015 年 5 月,台北市:如何出版社,頁 202。
- 龎均,油畫技法哲學,1988 年 3 月,台北市:時報文化,頁 14。
- 詹姆士‧葛爾尼 (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2015 年 5 月,台北市:如何出版社,頁 65。
- 詹姆士‧葛爾尼 (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2015 年 5 月,台北市:如何出版社,頁 76。
- 龎均,油畫技法哲學,1988 年 3 月,台北市:時報文化,頁 14。
- 安德魯‧路米斯,畫家之眼:眼前所見,遠比你所知更多 – 從題材到技法,畫出動人心弦的 13 堂課,2016 年 4 月,台北市:大牌出版。頁 43。
- 安德魯‧路米斯,畫家之眼:眼前所見,遠比你所知更多 – 從題材到技法,畫出動人心弦的 13 堂課,2016 年 4 月,台北市:大牌出版。頁 43。
- 陰影與明度色階的關係 – 安德魯‧路米斯,畫家之眼:眼前所見,遠比你所知更多 – 從題材到技法,畫出動人心弦的 13 堂課,2016 年 4 月,台北市:大牌出版。頁 233。
- 臉部的色區 – 詹姆士‧葛爾尼 (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2015 年 5 月,台北市:如何出版社,頁 154。
- 頭髮的秘密 – 詹姆士‧葛爾尼 (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2015 年 5 月,台北市:如何出版社,頁 156。
- 印象派 – 維基百科,無日期,2021 年 10 月 11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B0%E8%B1%A1%E6%B4%BE
- 詹姆士‧葛爾尼 (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2015 年 5 月,台北市:如何出版社,頁 12。
- BELL-VILLADA, GENE H.,為藝術而藝術與文學生命,2004 年 12 月 1 日,台北市:昭明出版社,頁 170。
- 張志龍,繁星巨浪:從卡拉瓦喬到畢卡索,大藝術家的作品和他們的故事,2016 年 9 月 15 日,台北市:布克文化,頁 240。
- 印象派 – 維基百科,無日期,2021 年 10 月 11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B0%E8%B1%A1%E6%B4%BE
- 上田耕造,油絵の教科書,2019 年 7 月 15 日,東京:富永靖弘,頁 46。
參考書目
- 安德魯 ‧ 路米斯,畫家之眼,眼前所見,遠比你所知道更多 – 從題材到技法,畫出動人心弦的 13 堂課,2016 年 4 月,台北市:大牌出版。
- 詹姆士‧葛爾尼 (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2015 年 5 月,台北市:如何出版社。
- 龎均,油畫技法哲學,1988 年 3 月,台北市:時報文化。
- 上田耕造,油絵の教科書,2019 年 7 月 15 日,東京:富永靖弘。
- 薇若妮卡.布呂葉.歐貝爾托 (Véronique Bouruet-Aubertot),印象派全書:一本書看懂代表畫家及 300 多幅傑作,依時序了解關鍵事件與重要觀念,全面掌握一場藝術革命運動的演進全貌,2020 年 11 月 05 日,台北市:積木文化。
有一則關於 因為有光,所以看見了色彩 – 作品光影的概念 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