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絲線與蠶絲線、棉線的資料蒐集與比較

這篇筆者要將台灣人造絲線、蠶絲線與日本棉線的相關資料,做蒐集資料的整理與比較。

比較的三種線材,分別是「台灣人造絲線」、「中國蠶絲線」與「法國 DMC 棉線」。這三種線,是目前筆者得知,身邊的刺繡創作者們,較多人拿來進行繡畫的材料,其優點與呈現的效果各有不同。文章中,也補充了一些常用線的簡短說明與資料,如:電繡線、繡花線與車縫線、手縫線等。

圖 1:纖維的分類表。1

纖維的分類中,蠶絲線屬天然纖維中的動物纖維;綿屬植物纖維;而人造絲屬化學纖維中的再生纖維;特多龍(聚酯纖維)屬合成纖維。

人造絲 / 粘膠纖維 / 嫘縈 (ㄌㄟˊ ㄧㄥˊ) (日本語:レーヨン) (英語:Rayon2 / Viscose)

所收集的資料如下:

在陳嗣雪老師的《飛針走線陳嗣雪的亂針繡》3一書中,提到:

「台灣絲線是一種非常接近「真絲」的人造絲,市場上的供需量多以電腦繡所用的 Po-liter 線與 Lonor 線為主… 台灣人造絲線缺點是絲質地較脆弱,剖線時容易起毛,不耐磨;優點是效果自然,光澤度高。」3

圖 2:筆者從「亂針繪繡協會」取得的台灣人造絲線。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因筆者不確定書中提到的「Po-liter」與「Lonor」是什麼,所以查詢了一下有關「人造絲」的相關文獻與條目。在 The TRC Digital Encyclopaedia of Decorative Needlework4 的條目中,找到了「rayon」的相關介紹,而透過「rayon」此材質的關鍵字,延伸找到了中譯名稱常稱為「嫘縈」5或「粘膠纖維」6

Charles Frederick Cross, and his colleagues patented an artificial silk that was commercially viable. They called the new fibre ‘viscose‘. The first commercial viscose rayon was produced by the British firm of Courtaulds Fibres in 1905. The term ‘rayon‘ was officially accepted in the USA in 1924, while in Europe the term ‘viscose‘ remained in use.7

在「絲線上的文明」8一書中其「工廠裡的工人 – 人造絲的黑歷史」章節中,有詳細的紀載。

十六世紀中葉,rayon(人造絲,又稱嫘縈)這個名稱用來指涉「光線」。… 製作 rayon 的原料是纖維素,這是許多植物重要的結構成分。十九世紀的最後倒數十年,科學家研發出好幾種將纖維素從木質紙漿型態轉變為纖維的方法,他們稱這種纖維為「人造絲」或「仿絲」。
想要讓木質紙漿(質地像是刨磨更細緻的木屑)轉變為光澤足以媲美絲綢的柔軟紗線,過程相當棘手。首先,木質紙漿需經過氫氧化鈉強鹼溶液處理,接著加入二硫化碳(CS2),讓纖維素液態化,卻不損及基因分子結構。攪拌上述混合溶液後,再注入一些氫氧化鈉,然後靜置「熟成」,直到溶液變得黏稠,幾乎像糖漿狀的液體,這就是黃原酸酯(xanthate)。rayon 的另一個名字是 viscose,意思是黏膠纖維 …。
等到混合溶液的黏稠度足夠,就透過噴嘴或吐絲管注入硫酸槽。酸性會把二硫化碳脫出,剩下的物質開始變硬,如此這般,rayon 在酸性溶液浸泡過程中,形成精緻的細絲 …。

下面 2 分鐘小短片介紹「嫘縈纖維」,由「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錄製介紹的,使製造的過程變得簡單易懂。

後續還要再經過幾道延展、洗淨、漂白等工序。其製造過程中涉及使用強烈化學藥劑,所以有黑歷史的存在,有興趣的朋友們,很推薦本事出版的「絲線上的文明」一書。

概要:木材パルプを原料として人工的に作った化学繊維。自然に存在する植物原料を化学的な手法で繊維として再生することから、再生繊維と呼びれる。世界初の化学繊維として誕生したが、現在アパレルではわずかしか使用されていない。9

補充:聚酯纖維 / 特多龍 (日本語:ポリエステル)(英語:Polyester)

概要:石油や石炭、天然ガスを原料として、人工的に作った化学繊維、合成繊維。化学繊維の中で最も多く生産、消費されている繊維である。10

另一種繡線,是台灣製的電繡、繡花線,也就是繡學號的那種線,筆者有使用其中一家台灣廠商「台孟牌」的繡花線,廠商提供的資訊,其材質是「特多龍」11,也就是「聚酯纖維」,是使用化學纖維經過紡紗加工而成的繡花用線。也有另一家纏花線材的廠商「莉綺亞」纏花單股線、四股線,其線的成分就為上述的「縲縈絲線 (100% RAYON THREAD)」,現在也有創作者使用此線材進行繡畫。每一家廠商出產的繡花線成分比例可能都不盡相同,呈現出來的畫作效果也會不太一樣。

圖 3:筆者有使用的繡線其中一家「台孟牌」的繡花線色票。色票為 SP 線材,同時也有推出特多龍線與人造絲線材質,三種材質的色系稍有不同。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筆者將聚酯纖維 (特多龍)及嫘縈(人造絲),做簡單的比較:

材質名稱聚酯纖維(特多龍)嫘縈(人造絲線/仿絲)
成份以石油、煤炭與天然氣為原料的人造化學纖維、合成纖維。主要成分是纖維素,與棉和麻相同,
因此,特性與棉和麻基本相似。
光澤光澤非常鮮亮,反光較為銳利。光澤較為柔和、自然。
比聚酯纖維亮度稍弱,但比棉線還要亮。
外觀因爲加熱後射出成型,線條十分俐落,較不易因摩擦而起毛。較為柔和,較容易因摩擦過度而起毛。
硬度較為牢固、較不易斷裂。無彈性。
潮濕也不會影響強度。耐熱性高,型態穩定。
較易因刻意拉扯而斷裂。潮濕會降低強度。
牢度色牢度稍高。不會因長期日照而降低色牢度。色牢度稍低,長期日照可能容易褪色。
用途台灣大部分是拿來繡學號以及電繡使用。用來纏繞花(春仔花)使用。也有拿來繡學號。
質感與蠶絲較為相似,固有「仿絲」之稱。
規格大多是機縫針車可使用的粗細,機縫可直接使用,
大多不用再分股12(又俗稱:剖線)。
台灣廠商大多出產 120 丹尼13 2 股的線材,約 0.05mm。
台灣廠商有出產可機縫的 120 丹尼 2 股線材,
也有推出 4 股的線材可供手繡,可以再剖線使用。
表 2:筆者大略比較聚酯纖維(特多龍)與人造絲線(嫘縈/仿絲)。每間廠商出產的線材,質感也都稍有不同。因為篇幅關係,特多龍繡花線與人造絲繡花線實際機繡比較,將在另外一篇文章中介紹。
圖 4:其「台孟牌」特多龍/聚酯纖維繡花線的成分標示為「100 % POLYESTER」。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圖 5:「台孟牌」人造絲/嫘縈繡花線的成分標示為「100 % RAYON」。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補充:尼龍(日本語:ナイロン)(英語:Nylon)

概要:石油や石炭、天然ガスを原料として、人工的に作った化学繊維、合成繊維。14 是一種人造聚合物、纖維、塑料。15

補充:SP 車縫線、平車線、拼布線、手縫線(日本語:紡績ポリエステル)(英語:Spun polyester)

一般車縫機使用的「SP 40/2」就是「聚酯纖維加棉混紡的 40番 2 股線」「SP」為「Spun polyester」的縮寫,意思是「聚酯長纖維經過牽切成為短纖後,經紡絲工程所得到的紗線」,又有稱「聚胺脂滌綸短纖」。
標示的「50/2」為「50 番 2 股」的意思。番的數字愈大,線就愈細。最細約從 50/2 至 最粗約為 20/12 。一般車縫線約用 40/2,也有使用 40/3 。一般工業平車使用 40 番的 SP 線,車縫針使用 11 至 14 號不等。薄布使用 11 號車縫針;厚一點的布使用 14 號車縫針。手縫線約為 20/3 。

蠶絲線 / 絲綢 (日本語:絹(きぬ))(英語:Silk)

因為不只一個地區有出產蠶絲線,故針對蠶絲線的特性做說明。蠶絲,日本語為「絹 (きぬ)」,英語為「silk」。屬天然纖維。

圖 6:筆者自行與廠商購買的蠶絲線捆。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蠶絲的優點16

蠶絲的光澤優雅高貴,柔和亮麗。
蠶絲的韌性強,拉力和同粗鋼線略等,韌性比所有人造和天然纖維強,不易勾紗破損。
蠶絲具棉纖維 1.5 倍的吸濕性,能迅速吸收並散發人體汗氣。
蠶絲的保暖性佳,組織呈現多孔性,能吸收大量氣體,形成極佳的保暖層。
蠶絲的透氣性相當好,其因纖維細長又堅韌,可織成密度低,稀疏而透明的織物,涼爽而沒有束縛感。
蠶絲帶靜電性低,親膚性好,貼身舒服。
蠶絲最大的特點,在於其相當安全,其織物燃點在 300~460 度間,發生火災等意外時,難燃保身。
蠶絲織物重量輕,不增加身體負擔又便於遠行攜帶。
蠶絲因呈現多孔性組織,故清洗時,污物可迅速排除。

在「影響世界的中國元素 – 絲綢」17一書中,提到的絲綢特性:
1,舒適感。真絲綢是由蛋白纖維組成,與人體有極好的生物相容性。
對人體的摩擦刺激係數在各類纖維中最低。
2,吸、放濕性好。蠶絲蛋白纖維富集許多胺基 (-CHNH)、氨基 (-NH2) 等親水性基團,佑麒多孔性,易於水分子擴散。
3,吸音、吸塵、耐熱性。真絲纖維的變熱性小,比較耐熱。加熱到 100 度 C 時,只有 5~8% 左右脆化,而大多數合成纖維的熱變度要比真絲大 4 至 5 倍。蠶絲的燃燒溫度在 300 ~ 400 度 C,數難燃纖維,而合成纖維的燃燒溫度在 300 ~ 260 度 C,即易燃、易熔。

筆者從老師那邊聽過一些不使用蠶絲的原因,是因為很殘忍。筆者這邊跟大家分享台灣自行研發出來的「平面繭18」創舉。由「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研發多年,已在 102 年獲得國家專利,真是台灣人的驕傲。其原理在於,將吐絲中的蠶寶寶在平台上將蠶絲吐盡,平均每隻蠶寶寶能吐出 1,100 ~ 1,200 公尺的絲線。

筆者研究過幾篇平面繭的報導,筆者自己的想法是,蠶寶寶天性會作繭自縛,是為了在結蛹的過程中不被外敵侵襲吧!在蠶寶寶被人類馴養的過程中,人類在結蛹的階段做了保護蠶寶寶的措施,而讓必須結蛹的蠶寶寶還是依照天性,將絲吐盡,結成裸蛹,其後羽化,繼續繁衍下一代。而人類也在照顧蠶寶寶的過程中,取得蠶絲,繼續繁衍下一代蠶寶寶的寶寶,形成共生。
只可惜,台灣目前蠶絲產業不像往年那麼繁盛,目前產的平面絲,都是產蠶絲被使用,其價格好像也頗高的,畢竟是細心照顧而得的天然平面蠶絲。
筆者自己很喜歡蠶寶寶,小時候的台灣,不知哪個風潮吹起,父親的朋友見面都送父親一盒蠶寶寶,就不知怎麼的,全家就都一起養蠶寶寶了,筆者的父親還因此在後院種了三棵桑樹,全天候供應家中的蠶寶寶食用,記得當年家中的蠶寶寶粗得跟指頭一樣呢!
有機會,筆者再循線去問問,是否有可能買到台灣蠶絲線來繡畫的機會。以及去拜訪平面繭發明人的「泉明蠶寶寶生態教育農場19」,有新資訊的話,再來與大家分享。

法國 DMC 棉線

棉花又有「植物界的羊毛」之稱。棉線與蠶絲線、人造絲線相比,第一眼最大的差別,就是在於其光澤度,棉線的光澤度無法像蠶絲線及人造絲線這麼有光澤,但也有其溫和的自然柔光效果。其次是單線的粗細,棉線相較於蠶絲線與人造絲線,棉線會略顯粗重,也因此有一種溫暖厚實的感受,針對繡畫的題材選用適合的線材,也會達到不一樣的效果。

圖 7:市面上常見的 DMC 繡線,也是很多手工教學書籍中指定的材料。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筆者蒐集到的資料如下:

陳嗣雪老師的《飛針走線陳嗣雪的亂針繡》一書中提到:「… 如:DMC 線、奧林匹克線、刺繡拼布專用之繡線… 等。優點是質地強韌,耐磨、耐洗;缺點是光澤度低,價格比較貴。」20

DMC(Dollfus-Mieg et Compagnie)是一家法國公司,由 Jean-Henri Dollfus,Jean-Jacques Schmalzer 和 Samuel Koechlin 於 18 世紀中葉創立。這三個合作夥伴在法國米盧斯建立了一家名為 Dollfus 的公司。該公司為歐洲市場生產印度棉的紡織品。 21

相信對手工藝有興趣的朋友們,對 DMC 並不陌生,筆者第一次接觸,也是在小時候跟著同學們編幸運繩時,就已經接觸過這個頗有歷史的廠牌。(筆者這樣說,應該已經完全暴露自己的年齡了,現在應該沒有在學生時代編幸運繩這件事了吧?)會以 DMC 做代表介紹棉線,是因 DMC 在台灣市佔率最高,幾乎任何一間手工藝品店、手工材料行,都可以買得到,價格也是最實在,沒有太多價差的品牌。筆者在搜集資料時,發現中國市場有出現仿冒的偽製棉線,其最大的差別在於價格通常很便宜,品質明顯的粗糙,且偽製的棉線很容易掉色。但台灣地區有合法的代理商22,且價格公開、資訊透明,目前還未搜尋到台灣有出現仿製棉線的消息。

筆者使用的是「DMC Cotton Embroidery Floss」22,也就是 DMC 117(25 號繡線),是由 6 條鮮豔可以分開的線所組成的,也就是 6 股線捻成的。經過兩次絲光理處理。線材為長纖木棉纖維。長度:8m、6 股;成份:100% Cotton 最高級棉(長纖維)。目前出產顏色已達 447 色,顏色之多,另人心情愉悅。

圖 8:筆者購買的是「DMC Cotton Embroidery Floss」22,也就是 DMC 117(25 號繡線)。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圖 9:「DMC Cotton Embroidery Floss」22 截至 2020 年推出 447 色,色票另人繽紛奪目。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台灣以亂針繪繡為例,通常都是使用有光澤的線材來繡製,如:蠶絲線或是人造絲線等,其原因,筆者統整蒐集到的資料,認為是因為地域性的關係。筆者採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由王瀞苡作者所撰寫的「女紅 – 台灣民間刺繡」的介紹:

亂針繡技法在民國 38 年國民政府撤退來臺時,由楊守玉的學生佟家賓與陳嗣雪傳入台灣。23

中國地區因盛產蠶絲,是蠶絲生產的最大國,地緣之便,屬蠶絲最容易取得;產地之便,也是最物美價廉之原料。
關於筆者提出的因地制宜、產地優先論,在「絲線上的文明」一書,也寫到了其他國家、地域上,使用產地優先的原料製作當地產物的論述:

羊毛

… 進一步的檢驗發現,這些被用來填補屋頂縫隙的碎片是 wadmal(粗糙的羊毛布),這種布料曾經應用在非常不同的地方,有著非常不同的用途。數百年前,這種布料曾經被製成古代北歐船上的帆。24 … 因為當地採小規模牧羊,想要獲取足夠數量的羊毛,以供應大型帶帆船隻所需,就得靠多位小農合作… 25;…有些人預估,製作維京時代挪威人戰艦所需的帆布,少說得用上兩百萬隻羊的羊毛。26

其古代維京人會採地利之便,使用當地盛產的羊毛來製作維京船上的船帆、織品。

棉花

… 它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植物,喜歡攝氏 15 度左右的環境,最好不要有霜,每年的雨量維持在 20 至 25 英吋高最合適,若能集中在生長期間則更佳。因為有這些條件限制,過去全球的棉花生長區域多半聚集在南緯 32 度至北緯 37 度之間,包括非洲、澳洲、亞洲各地區都有各自的原生品種 – 中美中的陸地棉、南美洲的海島棉、非洲的草棉與亞洲的樹棉。27

各地都有原生的棉花品種,除了製造當地民生所需,也大量的外銷至其他國家。

因為這些資訊,也讓我串起在 Instagram 上面訂閱世界各地的繡畫藝術家帳號,每一個國家的藝術家慣用的素材都不太一樣。有的就是使用棉線來繡畫,有的是使用蠶絲線,有的就是使用羊毛線。筆者認為,若無特殊訴求,會因其產地取得容易、物美價廉的原因,使當地的藝術家會採產地材料來進行創作的比例居多。而臺灣繡畫因中國傳入影響較大,所以採用蠶絲線居多。歐美國家的繡畫藝術家蠶絲線取得不易,會用當地所產的棉線或毛線等,來進行繡畫居多。所以,筆者認為,繡畫要用哪一種線材,都是可以的,沒有限制。更何況現在已是個地球村的世界,很多材料都已世界化,透過網際網路的無國界,都變得很容易取得了。只要多多利用資訊素養搜尋相關資訊,不再會因為資訊落差的關係,被不肖商人賺取暴力的價差。所以,只要是創作者本人使用時能心情愉悅,並享樂在其中的創作,都是好材料,筆者是這麼認為的。

附錄:如何取得線材?

最後分享,各線材筆者是如何取得的。這邊不涉及商業行為,只分享筆者取得自己創作時的線材之歷程,提供一樣有找尋線材需求的讀者了解。

人造絲線

筆者的人造絲線,一開始筆者是透過課程,在課程上與「台灣亂針繪繡協會」的老師做購買的,有 50 色,為台灣廠商製造的人造絲線,其後得知此批人造絲線廠商已經停產斷貨,其剩的存貨皆為「台灣亂針繪繡協會」全數買下,為其學員保留僅剩的材料。後續得知,其他學員們有各自找尋其他取代的人造絲線,目前所知的有上述的台灣製「纏花」嫘縈(人造絲線)、台灣製繡花線… 等。筆者因自己工作的關係,有購買台灣製聚酯纖維(特多龍)與嫘縈(人造絲)材質的繡花線,也有部分運用在繡畫中。

圖 10:筆者從「亂針繪繡協會」取得的台灣人造絲線,50 色。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圖 11:筆者有使用的繡花線其中一家「台孟牌」的繡線色票。色票為 SP 棉線,但同時也有推出特多龍與人造絲材質的繡花線。三種材質的色票稍有不同。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蠶絲線

蠶絲線的方面,一開始是筆者同期的同學有自行在網路上購買,但因台灣本地無出產線材式的蠶絲線,網路上皆為代購或是轉賣海外的蠶絲線,價差奇大無比!因大多學員對於蠶絲線材的長度都不甚瞭解,故得知有 1 公分當 1 公尺在賣的離譜價差出現,這樣推算繡完一幅 6 號作品,應該要上萬元的線材費用吧!覺得市場存在著賺資訊落差的不肖商人,所以動手幫忙尋找海外市場的蠶絲線材。因各國語言不通的關係,要動用蠶絲線材的各國翻譯名稱去搜尋才行。筆者現在自己使用的蠶絲線,是在美國的 etsy 手工藝平台購買的,在上面找到中國蘇州當地的蠶絲線廠商直接做洽談購買的。筆者在此分享個人經驗,其網路購物的自身安全,還請各位讀者自行多加留意。盡量不要跟來路不明的廠商、平台購買商品。

蠶絲線的長度,筆者在「線(蠶絲線)的收納方式之一:資料袋裝」一文章中有分享到。筆者現在手邊的蠶絲線,每一小束長度約 45 公分左右,大約繞了 23 圈,一小束約為 2,000 公分左右。每 20 小束集結成一大捆做販售。筆者認為,因該是一小束為一顆蠶繭此單位。但還未求證,此為筆者自行的推測。

目前筆者得知約有 138 個色階、總共約有 1,000 種顏色。

圖 12:蠶絲線一小束,總長約為 2,000 公分左右。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圖 13:每一大束蠶絲線,可再分為 20 小束。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圖 14:筆者使用「資料袋裝方式」收納的蠶絲線,依照色系排列。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DMC 棉線

DMC 棉線部分,筆者是直接與台灣代理商購買的。台灣的代理商本身有架設網路購買平台,所以可以直接在網路做挑選與購買,十分方便。筆者使用的是「DMC Cotton Embroidery Floss」22,也就是 DMC 117(25 號繡線),由 6 條鮮豔可以分開的線所組成的,也就是 6 股線捻成的。經過兩次絲光理處理。線材為長纖木棉纖維。長度:8m、6 股;成份:100% Cotton 最高級棉(長纖維)。目前出產顏色已達 447 色。

圖 15:筆者使用「收納盒裝方式」整理 DMC 棉線。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因筆者文章不想涉及商業行為,若讀者們真的是尋求材料有困難,想要詢問如何購買,請再與筆者聯繫,謝謝。若大家有線材取得的新資訊,也請大家不吝與筆者分享,十分感謝。

註釋

  1. 閏間正雄(2015)。服地の基本がわかるテキスタイル事典。東京:ナツメ社。(19 頁)
  2. Rayon – 維基百科頁面(無日期),2021 年 3 月 17 日,取自: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yon
  3. 陳嗣雪(2004)。飛針走線陳嗣雪的亂針繡(99~100 頁)。台北市:雄獅。
  4. The TRC Digital Encyclopaedia of Decorative Needlework:
    TRC Needles是由萊頓紡織研究中心(TRC)建立的數位百科全書。它涵蓋了針線活的廣闊領域,尤其側重於貼花,飾珠,織結,刺繡,針線花邊製作,Passementerie,拼布和縫。百科全書包括有關從美洲到亞洲的世界各地不同形式的信息。
    The main editor of the project is Dr. Gillian Vogelsang-Eastwood, director of the Textile Research Centre (TRC) and a specialist in Middle Eastern embroidery. Co-editor is Dr Willem Vogelsang, deputy 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 Leiden, The Netherlands, and former curator for Central and Southwest Asia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Leiden, The Netherlands.
  5. 嫘縈 – 維基百科頁面(無日期),2021 年 3 月 20 日,取自: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5%AB%98%E7%B8%88
  6. 卡西亞 ‧ 聖 ‧ 克萊兒(2019)。絲線上的文明。台北市:本事出版。(206 頁)
  7. The TRC Digital Encyclopaedia of Decorative Needlework(無日期),2021 年 3 月 17 日,取自:https://trc-leiden.nl/trc-needles/materials/fibres/rayon
  8. 卡西亞 ‧ 聖 ‧ 克萊兒(2019)。絲線上的文明。台北市:本事出版。(206 頁)
  9. 閏間正雄(2015)。服地の基本がわかるテキスタイル事典。東京:ナツメ社。(36 頁)
  10. 閏間正雄(2015)。服地の基本がわかるテキスタイル事典。東京:ナツメ社。(46 頁)
  11. Polyester – 維基百科頁面(無日期),2021 年 3 月 17 日,取自: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8%81%9A%E9%85%AF
  12. 線的基本單位台灣稱為「股」,兩股以上的線「捻(twisting)」在一起,就稱「多股線、合股線(plied thread)」。像市面常見的 DMC 117(一般稱 25 號繡線)就是由 6 條單線捻成的一條粗線,還是可以透過順、逆時鐘方向將其旋轉開來剖成單一條細線使用,稱為「剖線」。
    延伸閱讀 Thread 條目:https://trc-leiden.nl/trc-needles/materials/threads/thread
  13. 「丹尼」(英語:denier),簡稱「D」或「丹」。以一條 1 公里長的原絲其重量以公克表示即為丹尼。例:120 丹尼就是每 1,000 公尺的原絲重量為 120 公克。D 數愈高,纖維愈粗。
    延伸閱讀:「磅數」:代表一平方碼的布料有多重,用「oz」(英語:ounce)來表示。「支」:(英語:count),是指紗線的粗細。1 英鎊重的纖維,可紡成 840 碼長的紗線就是 1 支;1 英鎊重的纖維紡成 840 碼的 20 倍,就是 20 支。常用於棉被、床單及 T 恤的標示上。支數愈低代表紗線愈粗。可將支數看作是分母單位,例:1/40、1/80,較好理解。
  14. 閏間正雄(2015)。服地の基本がわかるテキスタイル事典。東京:ナツメ社。(44 頁)
  15. Nylon – 維基百科頁面(無日期)。取自: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5%B0%BC%E9%BE%99
  16. 蠶絲的優點(2007.12.1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蠶桑館,2021 年 3 月 16 日,取自: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14165
  17. 劉利生(2015)影響世界的中國元素 – 絲綢。台北市:元華。(6 頁)
  18. 平面蠶絲被生產技術(2014.12.17),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取自:https://www.mdais.gov.tw/ws.php?id=4621
  19. 泉明蠶寶寶生態教育農場:位於苗栗縣獅潭鄉。已慢慢轉型為生態教育及學術研究的專業蠶養殖中心,是苗栗縣政府指定的示範教學農場。取自: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14193
  20. 陳嗣雪(2004)。飛針走線陳嗣雪的亂針繡(100 頁)。台北市:雄獅。
  21. The TRC Digital Encyclopaedia of Decorative Needlework(無日期),2021 年 3 月 17 日,取自:https://trc-leiden.nl/trc-needles/organisations-and-movements/companies/dmc
    延伸閱讀:此公司在 2016 年被英國公司買下,取自:https://en.wikipedia.org/wiki/DMC_(company)
  22. DMC 臺灣代理商,取自 DMC 官方網站之臺灣區頁面:https://www.dmc.com/uk/p-dmc-taiwan.html
  23. 王苡瀞(2000)。女紅 – 臺灣民間刺繡,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台北市:商周。(82 頁)
  24. 卡西亞 ‧ 聖 ‧ 克萊兒(2019)。絲線上的文明。台北市:本事出版。(107 頁)
  25. 卡西亞 ‧ 聖 ‧ 克萊兒(2019)。絲線上的文明。台北市:本事出版。(109 頁)
  26. 卡西亞 ‧ 聖 ‧ 克萊兒(2019)。絲線上的文明。台北市:本事出版。(114 頁)
  27. 卡西亞 ‧ 聖 ‧ 克萊兒(2019)。絲線上的文明。台北市:本事出版。(166 頁)

參考書目

  1. 卡西亞 ‧ 聖 ‧ 克萊兒(2019)。絲線上的文明。台北市:本事出版。
  2. 閏間正雄(2015)。服地の基本がわかるテキスタイル事典。東京:ナツメ社。
  3. 陳嗣雪(2004)。飛針走線陳嗣雪的亂針繡。台北市:雄獅。
  4. 劉利生(2015)影響世界的中國元素 – 絲綢。台北市:元華。
  5. 蠶絲的優點(2007.12.1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蠶桑館,2021 年 3 月 16 日,取自: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14165
  6. The TRC Digital Encyclopaedia of Decorative Needlework(無日期),2021 年 3 月 17 日,取自:https://trc-leiden.nl/trc-needles/
  7. 泉明蠶寶寶生態教育農場(2007.12.04)。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蠶桑館,2021 年 3 月 17 日,取自: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14193
  8. 嫘縈纖維(2020),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21 年 3 月 2 日,取自:https://youtu.be/URG_Y4srWvk

延伸閱讀

*特多龍繡花線與人造絲繡花線實際機縫之比較
*蠶絲線機縫實驗

發表者:范郡琦 (Fan, Chun-Chi)

刺繡藝術家。手工藝相關研究、繡畫、機縫與羊毛氈等複合媒材的纖維藝術為研究、創作方向。刺繡家教班授課中。 平時製作並販售自己設計的布包,目前工作室位於台北市大安區。喜歡創作、繪畫與研究手工藝,在這邊紀錄了相關的研究。 台湾で刺繍絵を研究しています、ここで私の刺繡絵生活です。台北で刺繍講座があります。講座のお問い合わせはメッセージにできます。

人造絲線與蠶絲線、棉線的資料蒐集與比較 有 “ 3 則迴響 ”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