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刺繡簡史

筆者寫這個題目斷斷續續前後寫了幾個月,最後決定將此題目精簡,大題小作,主要以在短時間內,能概略了解台灣刺繡歷史使用。希望能讓未曾熟悉台灣刺繡的一般大眾,都能概略的了解台灣刺繡歷史。因此之故,若有未詳細說明之處,還請見諒。若有不盡理想之處,還請專業人士們不吝提點,筆者將考據後改正,謝謝。

———————————————————–

本文章架構:

臺灣刺繡簡史
 遠古時代
 十七世紀前期
 清代時期,閩繡文化時期
 日本時期(1895年至1945年),日繡文化時期
 民國時代,蘇繡文化時期
台灣刺繡演進
 現今

刺繡、繪畫、刺繡繪畫
 繪畫
 刺繡繪畫
 從針跡、線和底布材之間的關係來定義刺繡畫

註釋

參考書目

網路資料

延伸閱讀

————————————————————

遠古時代

刺繡的由來有許多種說法,由於遠古時代人類將大自然的事物,如:日、月、星辰等刺刻在身體上,作為氏族的圖騰。而刺繡源於實用功能的另一種說法,則是因為刺繡能使服裝更加牢固,同時也具有裝飾、美化服裝的功能。1

刺繡可能源自於刺青一說,在另一本參考書籍中也將其採納,其說法為:

刺繡發展早期將源自於紋身體系的圖案轉移至服飾,是文明的發展,彰顯高貴身份,更具鮮明的裝飾作用。2

刺繡隨著織品的演進,成為織物上的裝飾花紋,從一般家庭的裝飾,到皇宮貴族及宗教的服裝,都可以看到刺繡工藝的展現。

十七世紀前期

在 1969 年的「實踐家專學報」第二期中楊𤆬治老師對於台灣刺繡,作了通篇的研究。在「臺灣刺繡技法之研究」中,引言中提到一些台灣刺繡的歷史,指出「台灣刺繡有本土的原住民族,也有中國、自外他國傳入的。3」筆者將由台灣視角整理台灣的刺繡簡史。

刺繡文化可見於魯凱、排灣、卑南、布農、鄒族等,但刺繡藝術最發達的是魯凱族,以直線繡、緞面繡及鍊形繡為特別出色。刺繡是魯凱族婦女日常必須學習且時有應用的一種工藝技術。一個女人若手藝不好,則會遭到親友或部落人取笑。使用的工具早期為竹質細針,後來受漢人影響才全面改用金屬針。繡線原先多是用向平地買來的色布剪成布條,再一條條拆紡為之,到了日治時期,才直接購買繡線成品來刺繡。紋樣方面以幾何形紋為最多。刺繡的方法有十字繡、鎖鍊繡、圈飾繡、以及緞面繡等。4

在十七世紀前期荷蘭人、西班牙人將白線刺繡與十字繡等技法傳入台灣,帶這些西方技法並未在台灣普及,影響只在淡北;台南等地區以及平埔族為主。5

清代時期,閩繡文化時期

清代時期解除漢人攜眷來台開墾的禁令,閩南漳泉地區大量遷徙來台,逐將以往的風俗習慣帶治台灣。可說是臺灣刺繡的「閩繡文化時期」。6

依據連橫《台灣通史》,台灣女性沒有織布的習慣,取而代之的是對刺繡的高度關注,其精巧程度能匹敵著名的蘇繡與杭繡。上流階層的女性之間相互競爭手藝,連衣裳也自己縫製,據說貧家女性更以此維持生計。7

日本時期(1895 年至 1945 年),日繡文化時期

日治時期,在學校教育當中藉由吸收台灣家庭中的刺繡、裁縫等以手藝為中心的女性學習系統,才能夠順利啟航。8

裁縫、編織、人造花、刺繡等手藝關聯科目的總時數,1897 年為 75%,1898 年為 70.6%,1906 年為 67.71%,可知在大正時期之前占據一半以上的教學時間。 9

公、小學校五、六年級生,即有法國刺繡的教學。10

當時的日本教育相關人士也一致指出,台灣刺繡的水準要比內地高。至此,刺繡教學逐首先招聘手藝名人吳朱氏鳳到校授課,之後學校便成為傳授高水準刺繡技術的新場域。11

關於日本時期的台灣公學校教導刺繡學程,在洪郁如(2017)「近代台灣女性史」一書中有更詳細的研究,十分精彩,有興趣的同好,可以延伸閱讀。

民國時代,蘇繡文化時期

國民黨自大陸撤軍,各省籍人士攜眷來台定居,也帶來了大陸各地的一些刺繡技法。
在民國 38 年(1949)由陳嗣雪、佟家賓老師移居遷台而傳入台灣,在台已有 72 年的歷史,目前由台灣「亂針繪繡協會」教育推廣。12

其技法為「以針代筆、以繡代畫」,非傳統刺繡針法構成畫面,而是運用針線來呈現畫作的一項技術。其他常見技法別名:飛針繡、繪繍、Needle painting、刺繍絵、正則繍(中國)。

現今的台灣目前市面上有的繡畫技法,除民國時代陳嗣雪老師傳入的「亂針繡」外,就是採用刺繡長短針技法的「繡畫」(Needle painting)。

台灣刺繡演進

時期蕾絲繡文化時期閩繡文化時期日繡文化時期蘇繡文化時期
時間遠古時代十七世紀前期清代時期日本時期
(1895 年至1945 年)
民國時代
背景遠古時代人類將大自然的事物,如:日、月、星辰等刺刻在身體上,作為氏族的圖騰。而刺繡源於實用功能的另一種說法,則是因為刺繡能使服裝更加牢固,同時也具有裝飾、美化服裝的功能。
(王瀞苡(2000),女紅 – 臺灣民間刺繡,台北:商周,頁 18。)
荷蘭人、西班牙人白線刺繡十字繡等技法傳入台灣,帶這些西方技法並未在台灣普及,影響只在淡北;台南等地區以及平埔族為主。
(楊𤆬治(1969),臺灣刺繡技法之研究,實踐家專學報第二期,頁 276。)  
清代時期解除漢人攜眷來台開墾的禁令,閩南漳泉地區大量遷徙來臺,逐將以往的風俗習慣帶治臺灣。可說是臺灣刺繡的「閩繡文化時期」。
(王瀞苡(2000),女紅-台灣民間刺繡,台北:商周,頁 21。)  
日治時期,在學校教育當中藉由吸收台灣家庭中的刺繡、裁縫等以手藝為中心的女性學習系統,才能夠順利啟航。
(洪郁如(2017),近代台灣女性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頁 100。)
裁縫、編織、人造花、刺繡等手藝關聯科目的總時數,1897 年為 75%,1898 年為 70.6%,1906 年為 67.71%,可知在大正時期之前占據一半以上的教學時間。
(洪郁如(2017),近代台灣女性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頁 102。)
國民黨自大陸撤軍,各省籍人士攜眷來台定居,也帶來了大陸各地的一些刺繡技法。
(粘碧華(2003),刺繡針法百種,台北:雄獅,頁 15。) 現今的臺灣目前市面上有的繡畫技法,除民國時代陳嗣雪老師傳入的「亂針繡」外,就是採用刺繡長短針技法的「繡畫」(Needle painting)。
台灣刺繡進程。2022年01月20日,范郡琦製表。

現今

現今台灣的刺繡,筆者所觀察到的現象,刺繡的老前輩們,普遍喜好絹布上的蠶絲線刺繡,也就是蘇繡、湘繡等;而一般大眾因流行文化的流通,對於日系、歐美的棉線刺繡接受度較廣。所以提到刺繡,普遍印象是有針法的「法式刺繡」,再來是閩繡時期的八仙彩,以及蘇繡、湘繡…等中國傳來的中華式刺繡。

刺繡、繪畫、刺繡繪畫

繪畫

在藝術用語中,繪畫的意義包含了利用此藝術行為再加上圖形、構圖及其他美學方法去達到表現出繪圖者希望表達的概念及意思之目的。

已知最古老的繪畫位於法國肖維岩洞(Grotte Chauvet),部分歷史學家認為它可以追溯至 32000 年前。那些畫經由紅赭石(red ochre)和黑色顏料作雕刻及繪畫,主題有馬、犀牛、獅子、水牛、猛獁象或是打獵歸來的人類。這些繪畫的發現對其存在目的引起了眾多不同的猜測,有些假設指出那些繪畫是當時的人認為繪畫可以捕捉動物的靈魂,令他們狩獵更為順利;一些假設則認為那是泛靈論的一種現象,表達他們對自然的尊敬;亦有另一假設指人類與生俱來已有自我表達的需要,而那些繪畫正是其結果;此外亦有那是作為應用資訊的傳播的觀點。13

羅基坦斯基 (奧地利醫學家) 主張,也許在人類演化過程中,以藝術表達自己的能力 (用圖畫語言),先於用口語表達自己的能力,由此延伸,可能腦部表徵藝術的歷程曾經具有普同性,但後來在演化出語言後,語言就取代了藝術成為普同能力,藝術能力可能因此侷限在具有創造力者的小集合上,包括那些未能完全發展出語言技巧的人。14

刺繡繪畫

而刺繡繪畫,結合了刺繡與繪畫的意涵,將刺繡的裝飾品功能昇華為「觀賞性的藝術作品」,使刺繡成為具觀賞價值的藝術品總體來說,討論觀賞性的刺繡藝術作品稱為「繡畫」。這就大致定位了「刺繡繪畫」的範疇及其意涵。15

刺繡繪畫結合刺繡與繪畫兩者因其作品完成後為繪畫的樣式,是為一「幅」作品,整體呈現偏觀賞用的藝術品。所以其觀念應用偏向於繪畫類的去揣摩,而技法就應用刺繡去完成。

所以,就會畫而言,我們著重的就是,畫面的構圖、光影變化及色彩的應用。若有引申義,就要在構圖時,加入隱喻或象徵。要如何用繡線去表現繪畫的色塊?刺繡針法中,能構成面的針法有:長短針繡、長短針自由繡、緞面繡、亂針繡…等。可以應用這些針法去構成面。其他一些常用的點綴針法有:結粒子繡、繞絲、鋪絲、針氈技法…等。

如果有繪畫的底子,對於刺繡繪畫是有加分的。但如果沒有,也不用擔心。為什麼呢?因為刺繡繪畫主要重視的是觀察你要繡的東西,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光影變化,與色彩的應用。只是將表現技法從畫筆變成是針線。所以其實重點不是在於畫的技法,而是在於觀察。

從針跡、線和底布材之間的關係來定義刺繡畫

「刺繡畫」(其他常見名稱:繡畫、畫繡),通常以刺繡針跡的「長短針」(英語:Long and Short Stitch)( 日語:ロング&ショート.ステッチ)」此技法繡製,每針之間盡量不讓線段交叉,而是利用長短針之間的鋪陳,將圖面逐漸蓋滿線段。也是會局部添加結粒子繡等針法。

自由式刺繡」:即是不考慮底布材的結構,自由的在底布材上縫合走線。如:亂針繡、繡畫…等)。16

數紗刺繡」:即是透過底布材上的經緯線結構來進行縫合走線。如:十字繡。(「十字繡」是一種刺繡針法,也被稱為數紗十字繡或計數十字繡 (英語:counted cross-stitch)。17

接著,就著「刺繡繪畫」,筆者還想討論其觀念與技法,這些就留在其他篇幅繼續討論。

2023 年 1 月 12 日補充: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的連結已經無效,筆者找到「臺灣原住民族事典」中對於刺繡的條目,在此補足以做參考。刺繡 (無日期),2023 年 1 月 12 日,取自:https://aborgpedia.alcd.center/detail?id=672&search=%E5%88%BA%E7%B9%A1&cat=0&race=0&writer=
參考文獻:
李莎莉 (2005 年 1 月),台灣原YOUNG,原住民青少年雜誌第六期。
林二郎 (2003),卑南族文化事典田調資料彙編,作者自編,未出版。
李莎莉 (1998),臺灣原住民衣飾文化 – 傳統、意義、圖說,臺北:南天。
瀨川孝吉 (1983),臺灣高砂族之服飾,日本:東京涉谷區立松濤美術館。
劉其偉 (1970),臺灣土著文化藝術,臺北:雄獅。

註釋

  1. 王瀞苡(2000),女紅 – 臺灣民間刺繡,台北:商周,頁 18。
  2. 肖堯(2015),中國歷代刺繡緙絲鑑賞與收藏,台北:品冠文化,頁 8。
  3. 楊𤆬治(1969),臺灣刺繡技法之研究,實踐家專學報第二期,頁 276。
  4.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無日期,2021 年 9 月 30 日,取自: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2403&keyword=%B1B%C2%A7
  5. 楊𤆬治(1969),臺灣刺繡技法之研究,實踐家專學報第二期,頁 276。
  6. 王瀞苡(2000),女紅-台灣民間刺繡,台北:商周,頁 21。張美筠(1999),地球村刺繡針技魔法書,台南:教育部,頁 59。
  7. 洪郁如(2017),近代台灣女性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頁 89。書中引用:連橫(1999),台灣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頁 452。
  8. 洪郁如(2017),近代台灣女性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頁 100。
  9. 洪郁如(2017),近代台灣女性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頁 102。
  10. 張美筠(2002),刺繡生活玩家,台南:臺灣繡畫網路美術館,頁 16。
  11. 洪郁如(2017),近代台灣女性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 頁 105。
  12. 粘碧華(2003),刺繡針法百種,台北:雄獅,頁 15。
  13. 繪畫,無日期,2021年 9 月 30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B%98%E7%94%BB
  14. Eric R. Kandel(2020)啟示的年代:在藝術、心智、大腦中探尋潛意識的奧秘 – 從維也納 1900 到現代,台北:聯經,第 31 章。
  15. 許嘉(2018),繡畫-中國江南傳統刺繡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頁 14。
  16. 數紗刺繡(英語:counted thread embroidery),2021 年 9 月 1 日,取自:https://en.m.wikipedia.org/wiki/Counted-thread_embroidery。2021 年 9 月 1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5%AD%97%E7%B9%A1

參考書目

  • 洪郁如(2017),近代台灣女性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
  • 楊𤆬治(1969),臺灣刺繡技法之研究,實踐家專學報第二期。
  • 王瀞苡(2000),女紅 – 臺灣民間刺繡,台北:商周。
  • 粘碧華(2003),刺繡針法百種,台北:雄獅,頁 15。
  • 許嘉(2018),繡畫-中國江南傳統刺繡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 肖堯(2015),中國歷代刺繡緙絲鑑賞與收藏,台北:品冠文化。
  • 張美筠(1999),地球村刺繡針技魔法書,台南:教育部。
  • 張美筠(2002),刺繡生活玩家,台南:臺灣繡畫網路美術館,頁 16。
  • Eric R. Kandel(2020)啟示的年代:在藝術、心智、大腦中探尋潛意識的奧秘 – 從維也納 1900 到現代,台北:聯經。

網路資料

  •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無日期,2021 年 9 月 30 日,取自: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2403&keyword=%B1B%C2%A7
  • 繪畫,無日期,2021年 9 月 30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B%98%E7%94%BB
  • 數紗刺繡(英語:counted thread embroidery),2021 年 9 月 1 日,取自:https://en.m.wikipedia.org/wiki/Counted-thread_embroidery。2021 年 9 月 1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5%AD%97%E7%B9%A1

延伸閱讀

纖維與刺繡畫 – 課程資訊

筆者現在開設的課程,是以纖維出發,結合運用刺繡技法,除 Crewelwork embroidery (亂針繡) 此種自由繡法外,還會結合其他針法,如戳繡、線尾技法刺繡等。進階班會加入羊毛氈技法與車繡技法,以創新風格為教學走向,預計 2023 年 1 月發表新課程資訊,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關注此頁面,查看最新課程資訊。

也歡迎加入 LINE「刺繡畫同好社群」、FB 「刺繡畫同好社團」關注最新課程資訊。

‧ ‧ ‧ ‧ ‧ ‧ ‧ ‧ ‧ ‧ ‧ ‧ ‧ ‧

2023 年度預計開設課程:單堂、雙堂體驗課程、主題課程、系統課程 (初階、進階) 與講座。皆為小班制教學 (約 6 人以內),以維持教學品質。

師資介紹:范郡琦 (FAN, CHUN CHI)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研究所畢,娃果創意負責人,從事布包設計已有 13 年,2019 年開始刺繡,撰寫過許多刺繡技法的研究文章,2022 年於草屯工藝研究中心 – 刺繡人才培訓計畫結業。獨創線尾技法刺繡,擅長將刺繡與纖維結合的複合媒材創作。

經歷
現為「娃果創意有限公司」設計師兼負責人 (2010 至今)
2022 草屯工藝研究中心 – 刺繡人才培訓計畫結業
2022 內湖公民會館 繡畫之美聯展「飛針玩繡」手作課程指導老師
2021 娃果工作室刺繡實驗班成立
2021 嶺東科技大學「國際時尚設計趨勢論壇暨工作坊之從版型到設計 – 手提束口袋包工作坊」講師
2016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研究所畢業
2015 第 2 學期實踐大學高雄校區文化與創意學院時尚設計學系業界導師
2011 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西門紅樓工作坊曼羅陀心靈彩繪課程教師

展覽

個展
2016「模矩-黃金比例之度量研究應用在服裝創作實驗」個展,實踐大學,台灣。
2016「WaWu手感布包 – 藝術多寶閣」個展,交通大學,新竹。
2012「節氣新藝-當代混生仕女圖」個展,台北當代藝術館,台灣。
2007「C’est la vie 手繪旅行日記」個展,台中。

聯展
2023 預告 師生聯展,台北。
2022 「刺繡人才培訓計畫 – 成果發表會」,工藝研究中心,草屯。
2022 「繡畫之美聯展」,內湖公民會館,台北。
2021「亂針繪繡,風華再現」,國立臺灣圖書館,台北。
2020「飛針繪繡成果展」,台北市藝文推廣處,台北。
2014「台北國際禮品展」,世貿中心 1 館,台灣。
2013「台灣設計師週」,設計產業形象展,台北。
2012「WaWu 禮物工廠」,勤美術館,台中。
2012「尋夢園-回到單純的美好」文創進駐街區計劃藝術家,台北當代藝術館,台灣。
2012「FLOW The Power of Forward」,台灣設計師週設計產業形象展,台灣。
2011「第六屆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北京。
2011「第二屆文化創業博覽會」,台北國際文化創業博覽會,台灣。
2011「PONY ROCK STUDIO 搖滾鞋會」,華山1914,台北。
2010「享受吧!彩繪台中」,台中市長官邸,台中。

得獎
2013「金點設計獎」產品設計類,台灣。
2012「台灣製 MIT 微笑標章認證」,台灣。

出版
2021「模矩-黃金比例之度量研究應用在服裝創作實驗」,實踐設計學報第14期,台灣。
2012「台北當代藝術館2012年報」收錄,台北當代藝術館,台灣。
2011「iMART 創意市集型錄」收錄,上海城市畫報,上海。

報導
2013「聖誕禮物特集」刊登,自由時報,台灣。
2012「節氣新藝-當代混生仕女圖」專訪,新網新聞,台灣。
2012「節氣新藝-當代混生仕女圖」專訪,年代新聞藝饗年代,台灣。
2011「上海私家旅行手繪日記」專訪,女友雜誌專訪,上海。

范郡琦老師作品欣賞

黑妹,2022年11月,范郡琦繡製。
山茶花,2022年11月,范郡琦繡製。
映入眼簾,2022年09月,范郡琦 / ChunChi 繡製
罌粟花圖鑑 / Papaver Somniferum / ポピー,2021年08月,范郡琦繡製。
台北赤蛙 / Taipei grass frog,2021年09月,范郡琦繡製。
針線上的小宇宙 (系列作品),2022 范郡琦繡製
繆斯 / Muses,2022年06月,范郡琦 / ChunChi 繡製
生命之初 Origin of Life,2021年06月,范郡琦繡製。

※ 本網站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CC BY-NC-SA 4.0) 國際授權條款 授權。
*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CC BY-NC-SA 4.0)
※ 引用文章請記得標明出處及作者,此部落格文章已是有時間戳記之公開發表文章。

2021 繪繡聯展 – 展覽資訊

2021/10/20 至 10/31 有刺繡畫展覽,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抽空去逛逛。

展覽名稱:亂針繪繡,風華再現

展覽地點:臺灣圖書館 4 樓 – 雙和藝廊
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八十五號 (捷運:中和新蘆線永安市場站)
展覽時間:2021/10/20 至 2021/10/31;9:00-17:00,週一休館。
導覽:2021/10/21 (四) 下午
開幕:2021/10/24 (日) 下午 3:00

展覽簡介:
台灣亂針繪繡在陳老師嗣雪技術研發與獨特美學創新,呈顯屬於台灣亂針繪繡流派特色。疫情間,繪繡愛好者大都居家學習,趁此展覽機會,再現繪繡新風貌。

臺灣圖書館展覽資訊連結:
https://www.ntl.edu.tw/ct.asp?xItem=75638&ctNode=1672&mp=1

很榮幸有三幅作品參加聯展,希望喜歡刺繡的朋友們,可以抽空來逛逛展覽,一起感受刺繡所帶來的樂趣。10/19 去佈置展場完成。週日開幕式,筆者再拍攝一些展覽細節與說明。

圖 1:2021 亂針繪繡協會聯展海報,筆者攝影 2021.10.19。

刺繡畫底稿的製作方式

選定好底稿後,接下來就要來描繪線稿。

需要使用到:描圖紙、透寫台與小投影機來繪製底稿。

不用放大的圖稿

步驟:

  1. 描圖紙將圖稿、照片描出更簡略的線稿與路線圖。
  2. 再利用透寫台描至布面。
  3. 固定在木框或圓繃框上。
  4. 進行繡製。
圖 1:透寫台描圖步驟說明。筆者繪製。
圖 1:透寫台描圖步驟說明。筆者繪製。

需要放大的圖稿

步驟:

  1. 描圖紙將原大小的圖稿、照片描出更簡略的線稿與路線圖。
  2. 使用手機翻拍線稿。
  3. 將布面固定在油畫木框上。(若家中沒有投影機,是到課堂上借投影機的同學,可以先將布料在家釘好帶來;或是也到課堂上釘。)
  4. 投影描線稿。
圖 2:投影機描圖步驟說明。筆者繪製。
圖 2:投影機描圖步驟說明。筆者繪製。

描圖會使用到的工具:

  • 描圖紙使用:針筆、黑筆。
  • 布面使用:擦擦筆、水性色鉛筆。

建議圖稿可以印 2 張:

  • 一張是彩色的,是配色配線參考用的。
  • 一張黑白的,可以在上面畫路線圖,並且了解一下哪邊是最深色的、哪邊是最淺色的,整張圖稿的光源、陰影分佈。

為何需要使用描圖紙?

為何需要先將線稿描在描圖紙上呢?因為若直接描印出來的畫作或照片,畫、照片上的色塊,會讓描圖時變得比較難以辨識;直接投影畫、照片本身,也會遇到一樣的問題,因為色塊本身的顏色,而讓畫、照片的邊線難以判斷,在描成線稿時,會花比較久的時間。

若先使用描圖紙,專心描繪畫、照片的邊線,再將描繪好的線稿,透寫、投影到布料上,再描線時,變得很單純,只需專心描下自己的線稿即可。

圖 3:筆者實際使用投影機描繪線稿。照片來源:筆者攝影 2021.10.20。
圖 3:筆者實際使用投影機描繪線稿。照片來源:筆者攝影 2021.10.20。

若不習慣用描圖紙,筆者還有想到一個方式,可以取得線稿。就是用手機的 APP,可以將照片改成藝術繪畫風格的 APP,選擇黑白線圖或是素描,可以得出大概的線稿,這個方式也可以。

圖 3:使用投影機描圖步驟說明。筆者繪製。
圖 4:使用投影機描圖步驟說明。筆者繪製。

筆者有用 Graphite (Graphite Sketch Art by BeCasso) 這免費的 APP,因為這個 APP 不會連結我們的資料,所以我是使用這個 APP。裡面有「墨水鋼筆 (Pen & Ink)」及「原子筆 2 (Ball Pen 2)」這兩個特效,我覺可以直接轉換成線稿。只是這免費的 APP 右下角會有壓字,第一次存檔會問是否要付費將壓字去除。但因為我們需要的是線稿,右下角有一些字其實不受影響。剛下載下來的時候,會是英文版的,可以到系統裡面去更改語言,但這個 APP 沒有繁體中文,只有簡體中文… 遺憾。

利用 APP 照片、圖畫轉線稿方式,重點整理:

  1. 可用 Graphite (Graphite Sketch Art by BeCasso) 這個免費的 APP。
  2. 選擇「墨水鋼筆 (Pen & Ink)」及「原子筆 2 (Ball Pen 2)」這兩個特效。
  3. 若不習慣使用英文版的,iPhone 版,可至手機【設定】→【Graphite】→【語言】修改。
圖 4:Graphite (Graphite Sketch Art by BeCasso) 的操作,圖片說明。圖片來源:筆者製作。
圖 5:Graphite (Graphite Sketch Art by BeCasso) 的操作,圖片說明。圖片來源:筆者製作。

若沒有透寫台、投影機,還有其他辦法可以畫底稿嗎?

若沒有透寫台、投影機設備,可以使用布用複寫紙來拓寫線稿,只是拓寫過後的線稿,會比較不清楚,需要再次描繪、重新勾勒,雖然較不理想,但也是退而求其次的辦法。

圖 5:複寫紙描圖照片,照片來源:筆者攝影。手中為可樂牌的鐵筆。
圖 6:複寫紙描圖照片,照片來源:筆者攝影。手中為可樂牌的鐵筆。
圖 6:拓寫過後的線稿,會比較不清楚,需要再次描繪、重新勾勒。圖片來源:筆者。
圖 7:拓寫過後的線稿,會比較不清楚,需要再次描繪、重新勾勒。圖片來源:筆者。
圖 7:使用複寫紙繪製底稿的步驟說明。筆者繪製。
圖 8:使用複寫紙繪製底稿的步驟說明。筆者繪製。
圖 8:筆者實際操作透寫台描線稿步驟。照片來源:筆者攝影 2021.10.20。
圖 9:筆者實際操作透寫台描線稿步驟。照片來源:筆者攝影 2021.10.20。

除了布用複寫紙之外,也可以直接在布料上打底稿,只是會留下比較多草稿的線,可能會造成事後較難處理、善後,筆者較不推薦此方法。

使用 iPad 與 apple pencil 來繪製線稿

若您剛好有 iPad 與 apple pencil,手邊也有投影機,您可以考慮使用繪圖的 APP 來繪製線稿。

圖 9:使用 APP 繪製底稿的步驟說明。筆者繪製。
圖 10:使用 APP 繪製底稿的步驟說明。筆者繪製。

筆者是使用「Procreate」這個繪圖 APP 來進行線稿的描繪。不過這個 APP 不是免費軟體。主要是利用 APP 裡面的「圖層」工具來進行。只要匯入您想要描繪的照片或底圖,在「圖層」中增加一個空白的「圖層」,並開始在新增的空白圖層中,按照畫面中看到的進行描繪。繪製完畢後,將原圖關閉,即會留下線稿。

圖 10:筆者實際使用 Procreate APP 加上 applepen 的方式繪製線稿。照片來源:筆者攝影 2021.10.20。
圖 11:筆者實際使用 Procreate APP 加上 apple pencil 的方式繪製線稿。照片來源:筆者攝影 2021.10.20。

另外,有「圖層」功能的軟體,還有電腦版的「photoshop」,不過電腦操作的話,就要拿著滑鼠來描繪,筆者認為稍微不順手,不過還是可以繪製。

圖 11:使用電腦軟體進行線稿繪製。圖片來源:筆者攝影 2021.10.20。
圖 12:使用電腦軟體進行線稿繪製。圖片來源:筆者攝影 2021.10.20。

深色底布的話,怎麼描線稿?

筆者嘗試了幾種筆,若是深色的底部,或許就使用水性白色 (淺色) 色鉛筆來描繪線稿;或者是繪圖用的「牛奶筆」來繪製。不過牛奶筆無法任意消除,若擔心之後留下線稿,建議可以使用水性色鉛筆即可,水性色鉛筆可以用橡皮擦擦掉或用水稀釋掉。

圖 12:牛奶筆與白色水性色鉛筆,畫在深色布料上的效果。圖片來源:筆者攝影 2021.10.20。
圖 13:牛奶筆與白色水性色鉛筆,畫在深色布料上的效果。圖片來源:筆者攝影 2021.10.20。

筆者也有使用消失筆、熱消筆來繪製線稿,但因為刺繡畫的工時較長,筆者曾經使用熱消筆繪製,隔了幾天線稿就消失了,但整幅作品根本還沒來得及繡完。所以變得要重新描繪一次線稿。(苦笑)

最後,筆者認為,在底稿的過程,多花些時間描繪線稿,是值得投資的時間。畢竟進行到刺繡的程序時,要依靠的,就是線稿了。若繡製的是圖案要較為精準比例的題目,如:人物、動物… 等,線稿就更不能馬虎了。

雖然筆者從刺繡畫同好那得知,也是有線稿描繪個大概後,就開始憑實力超展開繡的大師,實在佩服。但筆者還是傾向掌握物體的結構範圍,繡起來才會有骨有肉。當然,這說明的範圍是在刺繡畫的領域下,若是「抽象刺繡」或許連線稿都無須繪製呢。

能夠了解大家想要盡快進行到刺繡的程序,但為了漫長的刺繡過程能有精確的依據,完成後,能有更精美的成品,在此過程中花點時間吧。

下一堂:配線選色。

2022/04/11 新增資訊
筆者發現,百樂的擦擦筆系列有推出「閃亮擦擦筆」,也就是可以寫在黑紙的白色筆。雖然無法在深色布上留下很強烈、清楚的筆觸,但可以試著做些記號。提供參考。

延伸閱讀

因為有光,所以看見了色彩 – 作品光影的概念

本文章架構:

用取悅自己的方式去創作,就能創作出一張好的作品。
畫畫的重點,不再於畫得像,而是在於「觀察」
要先看得到,才能體會得到。

可見光譜 (Visible spectrum)
電磁波譜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日落時為什麼雲是紅的?
月光是藍色的嗎?
薄暮現象 (Purkinje effect)
大氣透視 (又稱:空氣透視) (atmospheric perspective)
水面下的色彩
光源色
反光
固有色 (local color)
觀察個體與眾不同的特徵
陰影的明度跟光源的亮度息息相關
臉部的色區
頭髮的秘密
眼見的真實 – 印象派

小結
考文獻
參考書目

人們常問:如何分辨一張好畫?
「畫家之眼」一書中,巧妙回答說:能取悅你的畫,就是一張好畫。[1]

那麼,如何畫出一張好畫呢?
那就是:用取悅自己的方式去畫,就能畫出一張好畫。

筆者在這邊,再詮釋一次「畫家之眼」作者的這番話。
「用取悅自己的方式去創作,就能創作出一張好的作品。」

「畫家之眼」的作者,還提出了以下的一些觀點和見解,筆者看了十分認同,也在這邊節錄出來跟大家分享。

  • 別管其他人怎麼說和怎麼做,除非你認為那個人的作品最能啟發你。[1]
  • 不要因為別人的說理、含糊不清的解釋和推銷辭令,就照著別人的方式去做。[1]
  • 你從「實做」中感受的喜悅,才是你培養任何個人技法的重要基礎。[1]
  • 記住,你擁有的獨特優勢是,或許你發現的美,是與眾不同的,你用跟他人不同的方式去切入,去發現美。[1]
  • 這項差異會協助你:1,挑選與自己品味相符的主題。2,也會引導你前往令你欣喜的新領域。[1]
  • 因為美無所不在,所以美的來源可說源源不絕。[1]
  • 畫家試圖精確描繪細節,畫到跟照片一樣逼真,這樣做簡直愚蠢至極。畫家該做的是,善用本身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投注心力在設計上。就算畫家使用相機拍攝繪畫題材,還是應全神貫注於相機無法做到的事,比方說:畫家可以將題材某些部分弱化或剔除,進行設計和重新編排,簡化並利用其他手法,更強有力地表達本身的理念。[2]

這些跟作品的光影、色彩,有什麼關係呢?
筆者在學習、研究刺繡話的過程中,常常聽到老師提到,有一些人在學習刺繡畫的過程中,並不覺得需要學習畫畫的技巧,覺得自己是在學「刺繡」,不是在學「畫畫」。
這番話確實有它的道理,畢竟若單單指「畫畫」這件是,那只是個「技法」,跟刺繡一樣,都是個「技法」。這一些人,認為是來學「刺繡」這技法的,並不為過。

但,容我在這邊分享一個觀點,為什麼若懂得畫畫的觀念,對於刺繡話會有幫助呢?
如筆者前面的文章所提到的,刺繡畫最後呈現的畢竟是一幅「畫作」,屬觀賞用的藝術品,那就跟畫畫的觀念脫不了太大的關係。並且,會從畫畫的觀點來賞析刺繡畫的作品,是一般大眾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提出上述的觀點,並不是要拿刺繡畫來跟畫畫作品做比較,而是…

畫畫的重點,不再於畫得像,而是在於「觀察」

不要再說不會畫畫了,那不是重點。畫畫的重點,不在於畫得像,而是在於「觀察」。刺繡畫要借用的,就是「觀察」這本事而已。並不是要刺繡的人都要先會畫畫,才能去刺繡,而是,一樣在創作觀賞用的藝術品,「觀察」這件事,變得很重要。要先看得到,才能體會得到。這也是筆者現在正在學習的一環。

既然說道「看」這件是,就要提到「光」了,有光才看得到。有光線才能呈現色彩,所以在提到觀察、提到色彩配色的部分,我們就要從光線開始說起。又或者說,只要理解光線,就理解了要使用什麼色彩,這麼說也不為過。讓我們來觀察可見光所產生的變化,來刺繡畫畫吧。

可見光譜 (Visible spectrum)

說到光譜,就是我們口中的「彩虹」,是人眼可見的電磁波譜的一部份。

我們所熟知的彩虹般的光譜,包括了所有單一波長的可見光,也就是純粹的單色光。儘管是連續光譜,相鄰兩色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上述所列的波長區間是常用的近似值。[3]

可見光 – 維基百科,無日期,2021 年 10 月 21 日,取自: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5%8F%AF%E8%A7%81%E5%85%89

電磁波譜

電磁波譜頻率從低到高分別列為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 射線和伽瑪射線。可見光只是電磁波譜中一個很小的部分。[4]
這個部分,大概知道一下就好,主要是有個大至的觀念即可。

← 波長越長       波長越短 →
← 頻率越低       頻率越高 →

由 Original source: Nl74, Inductiveload, NASATranslated by Tonys (talk) – File:EM Spectrum Properties edit.svg,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4951505
What is atmosphere and decorate the different layer of atmosphere with their percentage​[5]

上圖為地球大氣層的介紹。
左邊黑底白字分別為:Exosphere 外氣層、Ionosphere 電離層、Stratosphere 平流層、Troposphere 對流層、Sea Level 海平面。
右邊直條色彩,由左至右分別是:Radio 收音機、Infrared 紅外線、Visible Light 可見光、Ultraviolet 紫外線、X-Ray X射線、Gamma-ray 伽馬射線、Cosmic-ray 宇宙射線。
右邊藍色漸層的區塊,由上到下分別為:Solar Rockets 155 ml. 火箭、Aurora GO -100ml. 極光、Wealner Balloon 15 ml. 氣象氣球、Aircraft 7.4 ml. 飛機、Mt. Everest 5.5 ml. 珠穆朗瑪峰。

由此圖可知,紫外線等射線,在極光的高度就消失;而紅外線、可見光等射線,則是一路穿越製海平面。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瑞利散射」 (Rayleigh Scattering) 的現象所造成的。空氣中的為小分子讓光產生折射,光譜中較短波短的紫羅蘭色或末端藍色的折射情況比紅色波長更為激烈。這使得藍光彈向四面八方,賦予天空藍色的特徵,而較不受影響的紅、橙光線則繼續其直線式穿越大氣的漫長旅程。[6]

圖片來源:CC0 https://www.rawpixel.com/image/3337600/free-photo-image-cloud-sky-clouds-sunrise

瑞利散射也可以解釋為甚麼當日出或日落時,雲朵多為紅橙色。當日出或日落時,太陽幾乎在我們視線的正前方,此時太陽光在大氣中要走相對較長的路程,所看到的直射光中的藍光大量都被散射了,只剩下紅橙色的光,因此太陽附近呈現紅色,雲朵也因反射太陽光而呈現紅橙色,而天空則呈現較為昏暗的藍黑色。[6]

圖片來源:CC0 National Park Service (Source)

日落時為什麼雲是紅的?

一般的雲看起來是白色的,是因為雲中的水滴或冰晶的大小,足以令各種波長的可見光強烈地散射。散射後的光包含各種可見光波長,並組成我們所看見的白色。[7]

雲的顏色取決於照射在雲上的光的顏色。在日落時,陽光穿過厚厚的大氣層和塵埃顆粒,藍光以瑞利散射方式散射,只剩下紅到橙紅或紅色的光。雲會反射這些未被散射的紅色或橙色光。
因為地球是圓的,當太陽下山越過地平線時,根據日落時間不同,而雲層會由低至高慢慢被染成深紅色。[8]

圖片來源:筆者繪製,2021 年 10 月 11 日。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com
圖片來源:Photo by Roberto Nickson on Pexels.com

月光是藍色的嗎?

滿月的光約為直射陽光的 45 萬分之一,可以說非常昏暗而導致接收顏色的視錐細胞幾乎無法運作。月光純粹是太陽的白色光照在月亮的灰色表面,然後再反射出來的光。這樣的互動之中,根本沒有什麼可以賦予光藍色或綠色的特質。事實上,科學儀器已經證實,來自月亮的光比一般直射日光稍微紅一點。[9]

Photo by SevenStorm JUHASZIMRUS on Pexels.com

薄暮現象 (Purkinje effect)

薄暮現象是從以感色細胞為主的階段,轉為以感光為主階段過程中的一個狀態。
當外界光度逐漸降低,錐狀細胞活要隨之降低,柱狀細胞開始接手,成為視網膜上主要接受光源的細胞,在辨識顏色能力完全消失前的這個階段。

在白色光源或高明度中,紅色比藍色明度強 10 倍。在低明度時,藍色比紅色明度強 16 倍。在傍晚時,人的視覺由彩度優先,轉換成明暗優先的現象。[10]

圖片來源:薄暮 – 維基百科: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Dusk_in_Breaux_Bridge,_LA.jpg。
薄暮現象,照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Purkinje_effect.png

大氣透視 (又稱:空氣透視) (atmospheric perspective)

是指從遠處透過明亮的空氣層看物體的外觀如何改變的情況。前景鮮明的顏色會漸漸轉化,直到後方變得和空氣的顏色相稱。[11]

一般物體的顏色,如樹、山、建築物,都會合乎預期地隨視覺距離的增加而改變。最暗的區域先受到影響,通常變得比較淺,而且比較藍。[11]

物體的亮面通常會失去顏色的飽和度,在後方的空間中顯得灰一點。特別是暖色會變得暗一點、冷一點。黃、橙,或是綠葉會降為灰綠色,或藍綠色。所有物體在亮面和暗面的明度差異都會降低,直到最後一切都融合為單調而淡色的遠方輪廓,緊挨著天際。明亮與陰暗的表面之間的差異消失時,清晰感也跟著降低,於是遠方的景物看起來就模糊不清,即使細節可能真的存在。[11]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空氣透視 (Aerial perspective)。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MonNatForest.jpg
圖片來源:Photo by Nout Gons on Pexels.com
圖片來源:Photo by S Migaj on Pexels.com

水面下的色彩

紅色多半在 10 英尺深的水域被吸收。橙色和黃色波長不超過 25 英尺就會消失,留下了藍色。更深的水域只剩紫羅蘭色和紫外光。[12]

圖片來源:CC0 公眾領域 on Pexels.com
圖片來源:CC0 公眾領域 on Pexels.com
圖片來源:CC0 公眾領域 on Pexels.com

光源色

藝術家龐均先生,在「油畫技法哲學」一書中整理總結到:朝霞之光偏紅色;黃昏之光偏橙黃色;正午之日光呈白色;月光呈藍色;燈光、火光呈橙色;燐光呈青綠色。[13]

圖片來源:Photo by Matheus Bertelli on Pexels.com

反光

反光的 5 個普遍事實:

  1. 在暗處,朝上的面為冷色,朝下的面為暖色。
  2. 離光源越遠,反光效果就迅速衰減,除非光源很大 (如草坪)。
  3. 如果移開其他反光或補光的光源,效果最清楚。
  4. 暗處的顏色是所有反光源總和,再結合物體本身的固有色。
  5. 在晴天,暗處的直立面通常會接收到兩種光源:暖色地面光和藍色天光。[14]
圖片來源:筆者攝影。

固有色 (local color)

即所謂物體本來存在的顏色。任何人都不能覺察到物體真正的原本色。因為任何色彩不是在白光夏反射就是在黃光下反射,或者在其他含複雜色彩之光下反射。一個畫家觀察色彩,首先要考慮光線之色彩。[15]

固有色是物體表面在近距離白色光線下顯現出來的顏色。[16]

觀察個體與眾不同的特徵

天空通常是畫面中最亮的圖案或塊面,除非有很亮的建築物圖案或是其他白色或幾近白色的素材。
地面通常是次亮的塊面,是受光線或陽光直接照射在幾乎平坦的平面上。
第三個明度通常出現在斜面,也就是像遠山、屋頂、河岸等跟光源呈斜角之處。
最暗的圖案大多出現在樹木、峭壁或有陰影投射到地面的柱狀體。[17]

陰影的明度跟光源的亮度息息相關

陰影中最亮的色調就出現在最亮色調的光線處。
次亮的陰影就出現再次亮的光線處,依此類推,光線中最暗的物體,其陰影自然就是最暗。
最亮的陰影以中間明度或再上一階明度表示,也就是說白色 (最亮處) 的陰影通常是以中間色或再上一階的色調表示,所有光影明度就此為起點,依照適當順序往下發展。[18]

如果你將自己要畫的區域,依照明度畫分做標示,最亮區域的明度為 1,次亮為 2,明度階就會向下面這樣[19]

6 下一階5 下一階4 下一階3 下一階2 下一階1 最高明度亮部
8 下一階7 下一階6 下一階5 下一階4 下一階3 最亮陰影的明度陰影 (比亮部暗 2 階)
筆者製表 2021.10.21。
圖片來源:筆者製圖 2021.10.21。
圖片來源:筆者製圖 2021.10.21。

臉部的色區

淺膚色的臉部可分為三個區。額頭是淺金色,從額頭到鼻子底部會帶一點紅色,鼻子到臉頰的區域有點偏藍、綠,或灰色。[20]

額頭是淺金色,因為比較沒有肌肉和表層微血管。耳朵、臉頰,和鼻子全都在臉部的中央區,這裡有比較多微血管⋯,形成微紅色。臉部下面的第三個區域,特別是深色頭髮的男性,會因毛囊而呈藍灰色。即使女性和兒童沒有,也會在嘴唇周遭顯出一點綠色,因為這裡有比較多輸送去氧血的藍色靜脈。[20]

但筆者發現,人的臉部這些細微的顏色變化,會因為化妝而變得較不明顯。

圖片來源:CC0 公眾領域 on Pexels.com
圖片來源:CC0 公眾領域 on Pexels.com

頭髮的秘密

把頭髮區塊看成緞帶會有幫助。真正緞帶的高光會橫過彎曲的帶狀,不是順向伸展。[21]

圖片來源:CC0 公眾領域 on Pexels.com

眼見的真實 – 印象派

在 1830 年發明了錫管來存放顏料,畫家們紛紛走出畫室,來到戶外寫生。印象派畫家將眼前所見的畫下來。光學原理的大自然,才變成眼見的真實。在印象派之前,是學院派的畫風,顏色是使用固有色去變化,並沒有光學的概念。簡單說,就是若皮膚的暗面,就是加黑,亮面就是加白,用固有色去做變化。學院派與印象派作品色彩比較這部分,筆者會再另寫一篇。

印象派畫家,從畫室走出戶外寫生,將光與色的科學觀念引入到繪畫之中,革新了傳統固有色觀念,創立了以光源色和環境色為核心的現代寫生色彩學。[22]

軟管塗料在 1841 年獲得專利後,很快便成為戶外寫生者普遍使用的顏料。雖然戶外寫生最早始於 1780 年代,卻要等到 19 世紀中葉才算常見。[23]

1830 年代發明繪畫用錫管顏料… 以往大費周章的顏料準備工作,自此一去不返…。[24]
發明了可折疊捲曲的軟質錫管,顏料裝在裡面,密封儲存… 我們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這項發明,就難有印象派的誕生。[25]

印象派(法語:Impressionnisme),是指於 1860 年代法國開展的一種藝術運動或一種畫風。[26]

保囉 ‧ 塞尚 (Paul Cézanne) 在奧維 (Auvers – sur – Oise),約 1874 年。圖片來源:CC0 公眾領域。

小結

因為有光,所以我們看到了色彩。初次從這些書中得到了這些資訊後的某一天,筆者一如往常的早上開電腦,準備一天的工作時,Windows 開機頁面給了我一張晨曦破曉中的山脈風景照片,我躍躍欲試的使用了這些剛獲得的資訊來看這張照片,「啊啊~!這就是瑞利散射的藍色天空…」,慢慢被光波較長的紅外線、可視光、太陽光壟罩,光與光之間,有著藍藍冷冷、還未甦醒的大地,也有著被太陽光照到,準備甦醒的大地,彷彿生命被撒在大地上…,筆者突然間被感動了,不知怎麼形容眼前的這個景象,筆者似乎從來沒有這樣去好好看待一張照片,從來沒有用這種視角去看過這世界。也感謝自己的好學,到處找尋自己渴望理解的相關知識。真的,當自己願意親手下去找尋,第一個獲得的,就是自己了,在這邊也與大家分享。

圖片來源:波蘭 Bieszczady Mountains是 Jan Wlodarczyk 的數位藝術作品,於 2020 年 9 月 15 日上傳。

最後,筆者分享上田耕造さん撰寫的「油絵の教科書」[27]一書中,用了人的一生:生老病死來說明顏色的變化。從出生的白色,到種子發芽的綠色,到開花的黃、橘色一直到成熟的紅色,最後的枯萎褐色、黑色。我覺得是個很有趣的譬喻。仔細觀察,植物還是種子的時候,的確普遍偏綠,還是生的東西;但一旦發芽時,會很明顯的「反黃」(台語),從偏藍的綠,變成偏黃的綠。

接下來,從刺繡畫的圖稿中,看出顏色在光影下的變化與配置,就不難去選擇該使用的繡線顏色了。但繡線不像色料,可以混色。顏色是使用「減法混色」;而繡線是用「加法混色」中的「並置混色」,要如何使用繡線達到混色的效果呢?筆者再另外寫這部分的討論。

參考文獻

  1. 安德魯 ‧ 路米斯,畫家之眼,眼前所見,遠比你所知道更多 – 從題材到技法,畫出動人心弦的 13 堂課,2016 年 4 月,台北市:大牌出版,頁 9。
  2. 安德魯 ‧ 路米斯,畫家之眼,眼前所見,遠比你所知道更多 – 從題材到技法,畫出動人心弦的 13 堂課,2016 年 4 月,台北市:大牌出版,頁 22。
  3. 可見光 – 維基百科,無日期,2021 年 10 月 22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F%E8%A7%81%E5%85%89
  4. 電磁波譜 – 維基百科,無日期,2021 年 10 月 22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BB%E7%A3%81%E6%B3%A2%E8%AD%9C
  5. What is atmosphere and decorate the different layer of atmosphere with their percentage,2019 年 2 月 7 日。2021 年 10 月 11 日,取自:https://brainly.in/question/10941646
  6. 瑞利散射 (Rayleigh scattering) – 維基百科,無日期,2021 年 10 月 11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1%9E%E5%88%A9%E6%95%A3%E5%B0%84。
  7. 郝孟騫,雲的色彩,2011 年 3 月,2021 年 10 月 11 日,取自:https://www.hko.gov.hk/tc/education/earth-science/optical-phenomena/00349-colours-of-clouds.html
  8. 詹姆士‧葛爾尼 (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2015 年 5 月,台北市:如何出版社,頁 173。
  9. 詹姆士‧葛爾尼 (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2015 年 5 月,台北市:如何出版社,頁 136。
  10. 薄暮現象 – 維基百科,無日期,2021 年 10 月 21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6%84%E6%9A%AE%E7%8F%BE%E8%B1%A1
  11. 大氣透視 – 詹姆士‧葛爾尼 (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2015 年 5 月,台北市:如何出版社,頁 174。
  12. 水面下的色彩 – 詹姆士‧葛爾尼 (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2015 年 5 月,台北市:如何出版社,頁 202。
  13. 龎均,油畫技法哲學,1988 年 3 月,台北市:時報文化,頁 14。
  14. 詹姆士‧葛爾尼 (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2015 年 5 月,台北市:如何出版社,頁 65。
  15. 詹姆士‧葛爾尼 (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2015 年 5 月,台北市:如何出版社,頁 76。
  16. 龎均,油畫技法哲學,1988 年 3 月,台北市:時報文化,頁 14。
  17. 安德魯‧路米斯,畫家之眼:眼前所見,遠比你所知更多 – 從題材到技法,畫出動人心弦的 13 堂課,2016 年 4 月,台北市:大牌出版。頁 43。
  18. 安德魯‧路米斯,畫家之眼:眼前所見,遠比你所知更多 – 從題材到技法,畫出動人心弦的 13 堂課,2016 年 4 月,台北市:大牌出版。頁 43。
  19. 陰影與明度色階的關係 – 安德魯‧路米斯,畫家之眼:眼前所見,遠比你所知更多 – 從題材到技法,畫出動人心弦的 13 堂課,2016 年 4 月,台北市:大牌出版。頁 233。
  20. 臉部的色區 – 詹姆士‧葛爾尼 (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2015 年 5 月,台北市:如何出版社,頁 154。
  21. 頭髮的秘密 – 詹姆士‧葛爾尼 (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2015 年 5 月,台北市:如何出版社,頁 156。
  22. 印象派 – 維基百科,無日期,2021 年 10 月 11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B0%E8%B1%A1%E6%B4%BE
  23. 詹姆士‧葛爾尼 (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2015 年 5 月,台北市:如何出版社,頁 12。
  24. BELL-VILLADA, GENE H.,為藝術而藝術與文學生命,2004 年 12 月 1 日,台北市:昭明出版社,頁 170。
  25. 張志龍,繁星巨浪:從卡拉瓦喬到畢卡索,大藝術家的作品和他們的故事,2016 年 9 月 15 日,台北市:布克文化,頁 240。
  26. 印象派 – 維基百科,無日期,2021 年 10 月 11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B0%E8%B1%A1%E6%B4%BE
  27. 上田耕造,油絵の教科書,2019 年 7 月 15 日,東京:富永靖弘,頁 46。

參考書目

  • 安德魯 ‧ 路米斯,畫家之眼,眼前所見,遠比你所知道更多 – 從題材到技法,畫出動人心弦的 13 堂課,2016 年 4 月,台北市:大牌出版。
  • 詹姆士‧葛爾尼 (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2015 年 5 月,台北市:如何出版社。
  • 龎均,油畫技法哲學,1988 年 3 月,台北市:時報文化。
  • 上田耕造,油絵の教科書,2019 年 7 月 15 日,東京:富永靖弘。
  • 薇若妮卡.布呂葉.歐貝爾托 (Véronique Bouruet-Aubertot),印象派全書:一本書看懂代表畫家及 300 多幅傑作,依時序了解關鍵事件與重要觀念,全面掌握一場藝術革命運動的演進全貌,2020 年 11 月 05 日,台北市:積木文化。

刺繡畫圖稿的靈感

本文章架構:

什麼是 CC0?
 1,有「創用 CC 授權標章圖示」
 2,谷歌 Google 進階搜索功能
 3,直接使用 CC0 的授權圖庫

植物科學圖鑑
 花圖鑑系列
 水果系列
 蝴蝶系列
 鳥類系列
 魚、海洋生物系列
 動物系列

為何印象派畫家作品適合刺繡畫?
 名畫家系列

CC0 公眾領域作品
 1,rawpixel
 2,筆者的 Pinterest
 3,荷蘭國家博物館
 4,其他開放 CC0 的美術館
 5,CC0 貓

小結
註釋

刺繡畫的圖稿,最首選的,當然是自己的畫作。但不是每個人都是繪畫科班出生,難道這樣,就無緣踏入刺繡畫的領域了嗎?

若您想要刺繡畫的圖稿、照片,不是您自己的,請一定要徵求原作者的同意,再開始使用。請勿擅自在網路上找到圖片或照片,就開始繡。這樣是侵權的行為喔。

各國著作權版權到期時間不一定,在台灣是作者過世後的 50 年,有些國家是 70 年。
過期後圖案就為公版的圖案,可以使用。簡單的判斷,就是 1923 年之前的圖案已經為公版。[1]

筆者提供另一個方向給大家參考。您可以在網路上搜尋「CC0」(西西零,不是歐),也就是「公眾領域貢獻宣告」的著作,有 CC0 畫作、CC0 照片、CC0 音樂… 等。

什麼是 CC0?

不論作者或是創作者是否想要著作權,著作權法與世界上其他法律都自動對作者的作品及資料庫,提供著作權保護。CC0 給那些想拋棄這些權利的人一個管道,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最大範圍內,拋棄其權利。一旦創作者或是後來作品所有權人採用CC0 到他們的作品上,在著作權法上他們就已經不再擁有該作品了。在符合法律規定與其他人可能對該著作擁有的權利或是該著作使用方式的前提下,任何人皆可以任何方式、為任何目的使用(包含商業目的)使用該著作,故 CC0 就是一種「不保留權利」的選擇。[2]

那一幅畫作或是照片,怎麼知道是否為 CC0 的著作呢?

1,有「創用 CC 授權標章圖示」

如何判斷著作是否採用創用 CC 授權?[3]
看到創用 CC 授權標章圖示,或用文字宣告採取創用 CC 授權時,就表示該著作採創用 CC 授權公眾使用。但有著作權者,才能以創用 CC 授權釋出,故仍須盡可能瞭解此著作是否為釋出者所。

2,谷歌 Google 進階搜索功能

谷歌 Google「進階搜尋https://www.google.com/advanced_image_search
輸入要搜尋的關鍵字後,最下方有「使用權」的下拉選單,選擇您的權限需求。

或是在搜尋圖片的「工具」選擇「使用權」,也可以進行篩選搜尋。

這邊有 Google 對於搜尋免費圖片的說明:https://support.google.com/websearch/answer/29508?hl=zh-Hant&ref_topic=3180360&fbclid=IwAR0DTjZtfuJCjQTJi8BCIFVrA2zVjIcO2v-bGtkMxyyoiAyhilgSqDNZ-k8

  • 創用 CC 授權:這類圖片通常可以免費使用,不過必須標明出處,而且對於使用方式或情境可能有所限制。舉例來說,圖片的授權可能會註明禁止修改圖片,或不得將圖片用於商業用途。
  • 商業或其他授權:這類圖片的授權並非創用 CC 授權,來源可能是免費網站或需付費的商業網站。

3,直接使用 CC0 的授權圖庫

這邊提供一些關於「CC0」更詳細的詮釋,以及相關常見問題:http://creativecommons.tw/cc0

下面分享幾個 CC0 圖庫網站:


以下是筆者對於「CC0 公眾領域」畫作的蒐集,主要是挑選適合刺繡畫的圖畫,包括植物圖鑑、動物圖鑑及印象派畫作。

植物科學圖鑑

為何筆者特別挑選「植物圖鑑」這個系列的作品來刺繡畫呢?

「植物圖鑑」是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盛行。文藝復興是 14 至 17 世紀在歐洲的文化運動。當中世紀歌德時期隨著黑死病成為過往後,社會氛圍從敬畏神轉而到以人為本,引發了知識、文學、天文、科學、社會、政治上各方面的重大變革。像李奧納多·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就是這個時期的博學家,對藝術、人文及科學都有甚多的貢獻。

到了 18、19 世紀時,用於描繪自然科學的繪圖技術就已發展得相當成熟。[4]

「植物科學圖鑑」一直到 1939 年照相機發明之前,都是科普教學主要傳遞資訊的方式。時至今日,攝影技術雖已如此發達,仍有許多不得不繪圖的場合。例如昆蟲與鳥類的局部構造,就需繪圖來傳達作者的觀察;或是海裡因能見度低,相機無法拍出清晰的照片,就靠手繪補足。攝影技術發達仍無法完全取代手繪魅力。「植物科學插畫」科學、藝術兼備。[5]

「科學繪圖」與「藝術繪畫」之間的分界並不明確。若要區分,則通常會以作畫的目的來區分。例如,為了展現玫瑰花瓣上紋理美感而畫的作品可稱作「植物藝術繪圖」(botanical art);而為了讓人能夠準確辨認出這是何種玫瑰的畫作就是「植物科學插畫」(botanical illustration)。[4]

郡琦在 rawpixel 蒐集的花圖鑑、與名畫家系列:

皮埃爾-約瑟夫·雷杜特 (1759–1840 年) 玫瑰插圖

花圖鑑系列:

  • 玫瑰花:玫瑰插圖 1-3 卷
    來自「花之拉斐爾」 – 皮埃爾-約瑟夫雷杜特(1759-1840 年)的 Les Roses(第 1-3 卷)的各種公共領域玫瑰插圖,他是有史以來最優秀的植物插圖畫家之一。在 CC0 許可下免費下載它們用於個人或商業用途。
  • 皮埃爾·約瑟夫·雷杜特:百合、玫瑰和其他本地植物物種水彩畫
    「花之拉斐爾」 – 皮埃爾-約瑟夫·雷杜特(1759–1840 年)的手工策劃公共領域插圖,他是有史以來最優秀和最著名的植物插圖畫家之一。Redouté 是佛蘭德藝術家和植物學家,以其精美的百合、玫瑰和其他本地植物物種水彩畫而聞名。這些原始復古圖像可在 Creative Commons 0 許可下免費下載。為您的個人或商業項目下載它們。
  • 皮埃爾-約瑟夫雷杜特:百合插圖
    在這個 Les Liliacees 古董收藏中,我們為您帶來了 400 多幅由「花之拉斐爾」 – 皮埃爾-約瑟夫·雷杜特(Pierre-Joseph Redouté,1759–1840 年)繪製的精美高分辨率公共領域百合插圖,他是最優秀和最著名的植物插畫家之一整天。Redouté 是佛蘭德藝術家和植物學家,以其精美的百合、玫瑰和其他本地植物物種水彩畫而聞名。這些經過數字增強的複古圖像可在 CC0 許可下免費下載。
  • 瑪麗·沃克斯·沃爾科特:野花水彩畫
    「植物學奧杜邦」的手繪花卉插圖,瑪麗·沃克斯·沃爾科特 (1860–1940)。瑪麗是一位美國女藝術家和博物學家,以其近千幅北美野花水彩畫而聞名。她從八歲開始嘗試畫花。在她全家去加拿大落基山脈的夏季旅行中,她對植物學和繪畫產生了興趣。Mary Vaux Walcott 和她的兄弟也學習礦物學。她成功繪製了一種罕見的盛開山金車,這促使她專注於植物插圖。瑪麗·沃克斯·沃爾科特 (Mary Vaux Walcott) 也成為一名活躍的登山者和攝影師,因為她花了多年時間探索加拿大落基山脈的艱難地形。作為傑出的植物學家和非傳統女性,她於 1933 年當選為女性地理學家協會主席。網站將她的數百幅野花水彩畫進行數字化處理。它們可以在知識共享許可下免費下載和使用。
  • Reichenbachia – 插圖和描述的蘭花
    Henry G. Moon 和其他藝術家為 Henry FC Sander (1847–1920) Reichenbachia: Orchids Illustrated and Described 繪製的插圖。該系列中的所有蘭花都塗成真人大小,然後使用木刻方法蝕刻和印刷。在這個數字花園中尋找卡特蘭、石斛蘭、大花蕙蘭和萬達等各種蘭花的寫實繪畫。在 CC0 許可下,它們可以免費下載用於個人和商業用途。
  • 愛德華茲的植物名錄
    愛德華茲植物名錄 (1829–1847) 中由 Sydenham Edwards (1769–1819) 和 John Lindley (1799–1865) 繪製的生動的花卉和植物插圖。作為一名自然歷史插畫家,據說愛德華茲創作了數量驚人的植物圖版,並為幾本百科全書提供了藝術品。在這個公共領域的收藏中,我們為您帶來了 100 多件令人驚嘆的古董花卉藝術品。我們已經將他的手工著色版畫數字化為高分辨率品質。在 CC0 許可下免費下載,沒有任何限制。
  • 藥用植物學:草本植物系列
    Medical Botany (1831) 約翰斯蒂芬森博士 (1790–1864) 和詹姆斯莫斯丘吉爾 (1796–1863) 創造了這個古老的植物草本系列,並為西方世界帶來了新知識。在 CC0 許可下,您現在可以免費使用此植物繪畫彙編。
  • 萬方守利:花卉浮世繪木版畫
    來自江戶時代的日本藝術家 Megata Morikaga 的花卉浮世繪木版畫。Morikaga 以創作美麗的花卉和植物插圖而聞名。我們已將這些日本公共領域的印刷品數字化增強為高分辨率的可印刷質量。在 CC0 許可下免費下載和使用。

水果系列:

  • 水果種植者指南
    May Rivers 《水果種植者指南》。約翰賴特 (1891) 增強了藝術視覺效果。。此編譯可以在 CC0 許可下下載,沒有任何使用限制。
  • 意大利波莫納水果圖鑑
    Giorgio Gallesio(1772-1839)的 Pomona Italiana(1817-1839)插圖。Pomona Italiana 是意大利在水果種植科學方面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作品。該出版物以最多汁的形式展示了幾種原產於意大利的水果。加萊西奧是一名律師、一名公務員和一名狂熱的植物學家,他組建了一支由優秀的意大利藝術家組成的團隊,在現有最好的紙張上對作品進行插圖、手工著色和雕刻。這導致了有史以來最複雜和最昂貴的出版物之一,僅出版了 200 份原件。您可以在 CC0 許可下免費下載此公共域集合。

蝴蝶系列:

  • 自然主義者的雜記或自然物體的彩色圖
    喬治·肖 (George Shaw) 的《博物學家雜記》或《自然物體的彩色人物》(1789-1813) 中發現的這些發現時代的公共領域動物圖像會讓您大吃一驚。從這本 24 卷的古董出版物中,我們選擇了最令人敬畏的手繪復古插圖,供您在 Creative Commons 0 許可下欣賞。該許可證允許免費下載這些藝術品以供個人和商業用途。

鳥類系列:

  • Svenska Fåglar
    通過斯堪的納維亞最好的自然歷史書籍之一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我們對 von Wright 兄弟的原創 Svenska Fåglar(瑞典鳥類)(1929 對開版)進行了數字化增強。這組藝術品展示了自然繪畫,特別是鳥類。現在以可打印的高分辨率質量提供,它們可以在 CC0 許可下下載並用於個人或商業目的。
  • 約翰·古爾德
    約翰·古爾德(John Gould,1804-1881 年)是一位博物學家,也是倫敦領先的鳥類學家之一。他的職業生涯始於園丁,在那裡他學習了動物標本剝制術,並了解了自然棲息地中的鳥類。年僅 23 歲的他就成為倫敦動物學會的館長和保護者。他從來都不是一個很好的插畫家,他的 3000 個圖版中的許多實際上是由其他藝術家繪製或與其他藝術家合作的。包括他的妻子伊麗莎白和古怪的詩人愛德華李爾。古爾德幫助達爾文對雀類和知更鳥進行分類,將位置與物種形成聯繫起來。這一發現是達爾文自然選擇理論的起點。我們對他的一些公共領域鳥類畫作進行了數字增強。它們可以在 CC0 許可下免費下載和使用。
  • 鳥類插圖 – 北美的遊戲鳥類和魚類
    北美 Game Birds and Fishes 中的複古鳥類插圖,由美國科學插畫家 John L. Ridgway (1859-1947) 和加拿大插畫家 William B. Gillette (1864-1937) 繪製。Ridgway 也是著名鳥類學家 Robert Ridgway 的兄弟,在他一生為許多機構擔任繪圖員後,獲得了複雜的插圖技巧。吉列是一位多產的野生動物水彩畫家,尤其是魚類和獵鳥的水彩畫,並為自然歷史教科書和自然指南提供插圖。我們從我們自己的 1913 年古董組合版中對這些公共領域的藝術品進行了數字增強,您可以免費下載它們以供個人或商業使用。
  • 阿爾特·舒曼
    Aert Schouman (1710-1792) 是一位荷蘭畫家,以其美麗的鳥類畫以及靜物、肖像和歷史藝術品而聞名。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和老師,具有作為玻璃雕刻師、壁掛畫家、版畫家、收藏家和經銷商的才能。他的藝術通常結合聖經和神話主題,以及自然研究。他將科學真理與自然裝飾方面相結合的技巧受到收藏家和皇室成員的高度評價。舒曼的鳥類學展示是自然歷史最好的畫作之一,也是 18 世紀美學的寶貴記錄。我們對他的一些公共領域藝術進行了數字化增強。它們可以在 CC0 許可下免費下載。
  • 詹姆斯·博爾頓
    James Bolton(1735-1799)的植物公共領域藝術品,英國藝術家、雕刻師和自學成才的植物學家。他是一名真菌學家,並著有幾本植物學書籍,其中包括第一本關於真菌的英國書籍。他的兄弟托馬斯博爾頓是一名博物學家,他們一起得到了藝術和自然歷史收藏家波特蘭公爵夫人瑪格麗特卡文迪什本特尼克的讚助。博爾頓的作品出現在許多重要的自然歷史書籍中。我們對這些美麗的植物、鳥類和蝴蝶插圖進行了數字增強。它們可以在 CC0 許可下免費下載和使用。
  • 澳大利亞的鳥類
    約翰·古爾德(John Gould,1804-1881 年)被認為是“澳大利亞鳥類研究之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鳥類學出版物之一。他的妻子伊麗莎白·古爾德(Elizabeth Gould,1804-1841 年)在他的著作《澳大利亞鳥類》(Birds of Australia,1840-1848 年)中向世界介紹了 300 多只新鳥類。他的工作還促成了備受尊敬的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的著作《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s of Species)。我們對來自我們自己的傳真書(1972 年版,8 卷)中的圖像進行了數字增強,並且它們都可以在 Creative Commons 0 許可下免費下載。
  • 美國鳥類
    約翰·詹姆斯·奧杜邦 (John James Audubon,1785–1851) 的眼睛觀察鳥類世界。在《美洲鳥類》(1827 年)中,通過平版印刷捕捉了整個北美令人驚嘆的鳥類,就好像它們仍在扇動翅膀一樣。奧杜邦的這些標誌性複古鳥類插圖一直激勵著幾代人,直到今天。我們很高興與您分享這個精彩的公共領域收藏,供您免費欣賞和下載。
  • 薩維里奧·馬內蒂
  • Saverio Manetti 或 Francesco Saverio Manetti(1723–1785 年)的異國情調鳥類雕刻版畫,意大利醫生、植物學家和鳥類學家。我們對他 18 世紀最偉大的鳥類書籍之一 Storia naturale degli uccelli 中的鳥類插圖進行了數字化增強。可在 CC0 許可下免費下載。
  • 弗朗索瓦·勒瓦揚
    來自法國探險家、收藏家和鳥類學家 Francois Levaillant 的 The Natural History of Parrots (1801–1805) 的公共領域插圖。這組古董石版畫記錄了幾種令人難以置信的鸚鵡物種。據說,Levaillant 將保存在砒霜中的鳥類標本擺在栩栩如生的位置,以便藝術家們能夠真實地捕捉圖像。您可以在 CC0 許可下下載這些 Levaillant 鸚鵡的高分辨率復古印刷品,供您個人或商業使用。
  • Des Oiseaux de Paradis
    這本來自《Histoire Naturelles des Oiseaux de Paradis et Des Rolliers》(1806 年)一書的公共領域收藏是 Jaques Barraband(1767–1809 年)的一幅畫作。它展示了天堂鳥的生物多樣性。這些精美的插圖以精確繪製的鳥類解剖結構為特色。您可以在 cc0 許可下免費下載這些高分辨率畫作。

魚、海洋生物系列

  • 自然史學
    來自 Ichtyologie, ou, Histoire Naturelle, générale et particulière des poissons (1785–1797) 的複古魚類插圖,作者是德國醫生和博物學家 Marcus Elieser Bloch (1723–1799)。布洛赫是 18 世紀最有影響力的魚類學家,他始終致力於研究自然物體、解剖學和生理學。該系列展示了他對魚類學的熱愛,展示了 400 多種不同類型的魚類。我們以高分辨率可打印質量對這些色彩豐富的公共領域插圖進行了數字增強。在 CC0 許可下免費下載。
  • 弗蘭克·愛德華·克拉克
    弗蘭克·愛德華·克拉克 (Frank Edward Clarke) 手繪的複古南太平洋魚類 (1899)。克拉克是新西蘭魚類學家和科學插畫家,他發現了許多新的魚類。著名地質學家詹姆斯·赫克托爵士稱讚說:“(克拉克的)關於魚類的知識是細緻而準確的,很難誇大他的繪畫的美感和科學保真度。您在 CC0 許可下免費下載供個人和商業使用。
  • 英國魚類的自然歷史
    來自英國魚類自然史的彩色石版畫:包括 Edward Donovan(1768-1837 年)對最有趣物種(1802 年)的科學和一般描述。作為一名作家、自然歷史插畫家和業餘動物學家,他在其他博物學家的收藏中繪製的圖畫仍然作為生物學的參考。在這個公共領域的集合中,您會發現高分辨率的複古水生生物圖像,所有圖像都可以免費下載,沒有任何限制。
  • 塞繆爾·基爾伯恩
    美國藝術家 Samuel A. Kilbourne(1836-1881)的公共領域魚類插圖。他著名的書是一系列插圖,美國的遊戲魚。在 Creative Commons 0 許可下免費下載和使用。
  • 軟體動物和貝殼
    這些海洋書籍中的精美插圖將帶您進入海底世界;奧古斯都·艾迪生·古爾德(1805–1866 年)的“軟體動物和貝殼”(1852 年)、卡爾·春(1852–1914 年)的“頭足動物之死”(1910–1915 年)和阿爾伯特王子的“研究成果”(1889 年)摩納哥 (1848–1922)。這組海洋插圖展示了罕見的、前所未見的精美海洋動物。潛入這個在公共領域可用的虛擬水族館。免費下載它們用於個人或商業用途。
  • 魚類插圖 – 北美的遊戲鳥類和魚類
    來自北美遊戲鳥類和魚類的複古魚類插圖,由 Sherman F. Denton (1856–1937) 插圖。丹頓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博物學家、科學家和企業家。他對魚、蝴蝶和飛蛾的精湛繪畫模仿了生物的生動外觀,贏得了國內外的關注。我們從我們自己的 1913 年古董組合版中對這些公共領域的藝術品進行了數字增強,您可以免費下載它們以供個人或商業使用。

動物系列:

  • 印度動物學
    大英博物館動物學部管理員約翰·愛德華·格雷John Edward Gray,1800-1875 年)繪製的印度動物學(1830-1834 年)錯綜複雜的動物插圖 。格雷從哈德威克少將的收藏中挑選了印度本土和英國藝術家的插圖,向英國觀眾介紹了東方迷人的野生動物。這一系列公共領域的圖像都可以免費下載和列印以供任何使用。
  • 紐約動物學:有螃蟹跟貓頭鷹、鳥… 等動物圖鑑。
    James Ellsworth De Kay(1792-1851)的“紐約動物學”(1842-1844)插圖。這個罕見的系列以非常詳細和現實的方式描繪了在紐約州及其鄰居中觀察到的動物。您將從海洋、陸地和森林中發現該地區的各種動物群。這些野生動物圖像可在 CC0 許可下免費下載用於個人和商業用途。

為何印象派畫家作品適合刺繡畫?

另外筆者挑選的藝術家作品系列,主要是筆者個人較為喜愛的藝術家作品。
印象派畫家的「直接畫法」[6] 筆觸上很適合拿來轉換為刺繡畫作品。像是梵谷的作品,就經常被拿來刺繡畫。

名畫家系列:

  • 梵谷
  • 克林姆
  • 皮埃爾·博納爾
    皮埃爾·博納爾(Pierre Bonnard,1867-1947 年)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版畫家,也是 Intimist 藝術運動的領袖。他被認為是現代藝術中最偉大的色彩學家之一。波納爾與蒙馬特的其他年輕藝術家共同創立了名為 Les Nabis 的團體,該團體由阿拉伯語“先知”翻譯而來。他以一種非常親密的繪畫風格而聞名,以花園中的朋友、裸體、室內裝飾和日常生活中陽光照射的物體為特色。在將構圖轉移到畫布之前,他首先用水彩畫作畫,構圖並深入了解主題。在他的許多畫作中,他的情婦瑪特是主要主題。她是他最重要的模特,經常被拍到裸體,30 年後他們終於結婚了。我們對一些 Bonnards 美麗的靜物畫和早期草圖進行了數字增強。它們都可以在 CC0 許可下免費使用和下載。

CC0 公眾領域作品

1,rawpixel

https://www.rawpixel.com/public-domain


2,筆者的 Pinterest

這邊是筆者平時對於植物圖鑑、動物圖鑑以及 CC0 畫作的蒐集,都是以刺繡畫的方向去蒐集的。其中幾幅作品,也已經嘗試刺繡畫了,非常順利。


3,荷蘭國家博物館

這個是荷蘭博物館對於自家藝術作品所開放的 CC0,都有大尺寸的圖檔可以下載,非常佛心。


4,其他開放 CC0 的美術館


5,CC0 貓

最後,再提供 1 個最受同學歡迎的分類「貓」:



小結

筆者認為,不管是臨摹或是再創作,不管著作權是否已經成為公眾領域,都標明原作品的出處,是個禮貌的表現。

植物、動物等圖鑑類插圖,很適合拿來繡製圓繃框的小品;而印象派畫作可以繡製滿繡作品。

植物、動物圖鑑可以用透寫台描圖方式製作底稿;較大尺寸的底稿,可以使用投影機輔助繪製。

選定圖稿後,接下來我們就要進行底稿的繪製,筆者會另作篇幅講解。

註釋

  1. 著作權年限延長法案,維基百科,無日期,2021 年10 月 7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1%97%E4%BD%9C%E6%AC%8A%E5%B9%B4%E9%99%90%E5%BB%B6%E9%95%B7%E6%B3%95%E6%A1%88
  2.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 – 台灣創用CC計畫,無日期,2021 年10 月 7 日,取自:http://creativecommons.tw/cc0
  3. 如何判斷著作是否採用創用 CC 授權?,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 – 台灣創用CC計畫,無日期,2021 年10 月 7 日,取自:http://creativecommons.tw/faq/18
  4. 王錦堯,科學繪圖概述,國立臺灣大學 – 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2017 年 03 月 10日。2021 年10 月 8 日,取自:https://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74963
  5. 廖靜蕙,比攝影還真實 「科學繪圖」一筆一畫探索世界 《繪自然》特展珍貴原稿大公開,環境資訊中心,2020 年 01 月 30 日。2021 年10 月 8 日,取自:https://e-info.org.tw/node/222763
  6. 油畫有兩種上色技法,一種是古典的「罩染技法」(又稱間接畫法),一層一層使用透明、半透明顏料薄薄堆疊顏料繪製畫作。只要調和劑控制得宜,堆疊 10 層顏料都不是問題。最著名的罩染畫作就是「蒙娜麗莎的微笑」。此作品罩染的顏料很薄且很多層,以至於至今無人敢修復、清潔此作品。只要輕輕一抹,就會將原作的幾層顏料給洗掉了。
    另一種是「直接畫法」。如印象派大多都是「直接畫法」,直接在調色盤上調和顏料繪製畫作,顏料不再進行二次罩染。自從油畫顏料被裝到錫管存放後,畫家們開始離開畫室去室外作畫。將眼前所見的風景、事物當場繪製下來,所以大多使用「直接畫法」,才能快速捕捉眼前稍縱即逝的瞬間美景。

何謂「刺繡畫」?「亂針繪繡」如何定義?

本文章架構:

1 刺繡畫的定義

2 刺繡的定義

 2-1 以針跡來定義
   亂針繪繡
   刺繡畫
 2-2 以線材來定義
 2-3 以歷史脈絡來定義

小結
附錄

 筆者目前接觸過的亂針繡、刺繡畫藝術家列表

註釋
圖表註釋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討論此主題前,筆者先釐清兩個概念:1、刺繡畫的定義。2、刺繡的定義。

1,刺繡畫的定義

「繡畫」和「畫繡」的概念,簡言之,「繡畫」指將刺繡做得像畫一般有人文味,追求的是「如畫之境」,強調畫意,指以針代筆,以絲代墨的「畫」;「畫繡」指繪畫參與到刺繡中,半繡半繪,以筆代針,強調形式。二者一重意境,一重技法,其前者較早見於文獻,後者近人多用之。… 宋代刺繡最大的突破,是將刺繡觀賞品從日用品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藝術品,稱之為「繡畫」。[1]

總體來說,討論觀賞性的刺繡藝術作品稱為「繡畫」而非「畫繡」,但學界現已普遍二詞混用,公認它們同義。… 「繡畫」僅指如畫一般的觀賞性刺繡,而「畫繡」的範圍更大,指刺繡與繪畫結合,不排除某些實用性用途。… 總體來說,「繡畫」是指有文人趣味的如畫之繡,它以繡的獨特技法達到如畫、勝畫的境界,指向畫境、意境。「畫繡」則指如真如畫一般的繡法,強調繡法、技法。[2]

以下以使用「刺繡畫」較廣義的詞,故文獻資料中的「繡畫」、「畫繡」指稱也一同視之。故上述之探討,刺繡畫與亂針刺繪繡這類作品,都屬於觀賞用的藝術品。

2,刺繡的定義

其實「刺繡」的定義是主觀的,通常取決於對象(如藝術家、收藏家、生產者…)而定義。就形式上,可透過呈現的方式以及針跡、線材、底材來分類定義。或是直接從出產的發源地來定義(中國刺繡、羅馬尼亞刺繡… 等)。[3]

表 1:刺繡發源地定義,表格未標出所有各國的刺繡,僅標示出文章所討論的範圍。

從針跡、線和底布材之間的關係來定義刺繡,有兩個主要的形式,一種就是「自由式刺繡」(英語:free style embroidery)、和「數紗刺繡」(英語:counted thread embroidery)[4]

「自由式刺繡」:即是不考慮底布材的結構,自由的在底布材上縫合走線。如:亂針繡、繡畫…等)
「數紗刺繡」:即是透過底布材上的經緯線結構來進行縫合走線。如:十字繡[5]

表 2:刺繡呈現方式定義,表格未標出所有呈現方式的刺繡名稱,僅標示出文章所討論的範圍。

民國朱啟鈴撰《絲繡筆記》被譽為中國第一部絲繡史傳著,筆記結合「錦綾」、「刻絲」和「絲繡」等品種的歷史沿革對絲織品進行了系統分類。「絲」指織絲(織錦)和緙絲,「繡」指刺繡,三者都是以蠶絲作為基礎原料的,具有花紋、圖案,兼具裝飾、欣賞及實用功能的絲織物。[6]

故上述之探討,刺繡畫、亂針繪繡為一種自由式的、可欣賞的刺繡。

2-1 以針跡來定義
亂針繪繡

「亂針繪繡」的刺繡線段強調重疊變化,也有老師提出一針線要壓過兩條布面上的線段去走線的建議[7]。使用「直針」(英語:Straight Stitch),但因藝術家本身技法而定,會局部添加一些針法及其他技法,例如添加結粒子繡;添加戳針繡、與拼布繡… 等。
市面上有出版的亂針刺繡教學書頗為甚少,所幸筆者在師範大學圖書館線上資源整合查詢中,找到了一本 1982 年任慧閑等老師們所共同撰寫的《亂針繡技法》[8]一書,書中提出亂針繡有「大亂針」及「小亂針」兩種針法。

〝「大亂針」通稱亂針,運用時,線條交叉都有一定的方向性,如直斜、橫斜或是傾向用角度的交叉線條。由於此種方法的絲理轉折靈活,質感的表現力強,繡製的題材較為廣泛。〞[9]

〝「小亂針」亦稱三角針,運用時,線條交叉的形式一般是向四面散開的,沒有方向性。由於此種方法的線條散向四面八方,絲線光澤能不受光源角度的變化而跟著變化,因此表現繡面背景、粗厚織物等較為適合。〞[9]

圖 1:任慧閑等老師們所共同撰寫的《亂針繡技法》一書,書中提出亂針繡有「大亂針」及「小亂針」兩種針法。由筆者重新繪製。

粘碧華老師的著作《刺繡針法百種》,對「亂針繡」的說明:
以不同方向的直針彩繡成畫的針法。亂針繡著重線條的變化和應用,乍看很亂,其實亂中有序。「如西洋畫的印象派,利用色光的道理,針腳落處和畫筆的筆觸一樣」。繡時以長短粗細不一的線條,繡出實物的立體感。[10] 並把亂針繡歸類在「直針系列」中的「多方向性自針」[11]

圖 2:粘碧華老師的著作《刺繡針法百種》,對「亂針繡」的說明,由筆者重新繪製。

張美筠老師的著作《針技遊戲:地球村的刺繡》,將「亂針繡」歸類在「交叉繡類」,並做以下說明:此類是以斜、直不分方向交叉的方式刺繡,而絲線必須有二次以上的往返。[12]

圖 3:張美筠老師的著作《針技遊戲:地球村的刺繡》中,對亂針繡針法的說明,由筆者重新繪製。

故上述之探討,亂針繡是一種使用直針,並強調線段的重疊變化,線段必須有二次以上的往返的觀賞性藝術作品。

刺繡畫

「刺繡畫」(其他常見名稱:繡畫、畫繡),通常以刺繡針跡的「長短針」(英語:Long and Short Stitch)( 日語:ロング&ショート.ステッチ)」[13] 此技法繡製,每針之間盡量不讓線段交叉,而是利用長短針之間的鋪陳,將圖面逐漸蓋滿線段。也是會局部添加結粒子繡[14] 等針法。

圖 4:筆者繪製的長短針繡法說明。

而「緞面繡」(也稱:鋪針)(英語:Satin Stitch)(日語:サテン.ステッチ)此一針法,筆者認為較無法呈現刺繡的繪畫感,此技法的走線,在作品中無法表現物品的紋理及流動感,若要對應繪畫技法,比較類似繪畫中的「平塗技法」,一種將圖像平面化的繪畫技法,手法為將圖面的色階簡化至 2~3 個顏色左右,再均勻的平塗或套色。普普藝術[15]也有這樣的創作手法。此繪畫技法較不考慮畫面的光影漸層與意境,故筆者不提出此技法做刺繡繪畫的比較。

圖 5:筆者繪製的緞面繡針法說明。

另外,使用刺繡針法(坊間也常稱呼「法式刺繡」)的其他針法,例如:麥穗繡、蛛網玫瑰繡… 等,若使用其他刺繡針法超過整幅作品的 2/3,可以直接稱其作品是使用「刺繡」技法完成的,不必特別強調是「刺繡畫」。若作品主要 2/3 是以長短針法繡製完成,其他針法不超過作品的 1/3,可稱此作品為「刺繡畫」。[15]

因為要冠上「繪畫」之名,如本文章最一開始引用之,須著重在意境,才能稱得上是「繡畫」。若一朵花、一片葉子,本身就有其刺繡針法可以完成,那是刺繡(也可稱法式刺繡),法式刺繡無需刻意如繪畫般地去作光影漸層或物品的紋路;相反的,若一朵花、一片葉子,都如繪畫般地,去講究光影漸層、去繡出物品的紋路走向,那是偏向繪畫的模式。所以使用長短針的「刺繡畫」與「亂針繡」皆屬繡畫而非傳統的一般刺繡。[16]

故上述之探討,刺繡繪畫是一種使用長短針法、自由繡法創造圖面光影與漸層之意境的觀賞用藝術品。

2-2 以線材來定義

中國亂針繡通常使用蠶絲線來繡製,近年來因台灣蠶絲線取得不易,所以也有台灣老師改採用縲縈、尼龍材質[17] 的線材來繡製。主要以有光澤的線材來製作。

刺繡繪畫不強調一定要使用蠶絲線或是有光澤的線,更多時候,看到的是用一般棉線來繡製。最常見的是使用 DMC 棉質刺繡線[18]

圖 6:筆者使用 DMC 25 號繡線繡製的繡畫作品。

筆者使用 DMC 25 號繡線繡製的繡畫作品。

2-3 以歷史脈絡來定義

中國亂針繡是 1930 年代刺繡家楊守玉女士所創造的刺繡針法,屬於蘇繡的一種[19],近年來有傳聞已被列為第五大刺繡,與蘇繡、湘繡… 等並列。
在民國 38 年(1949)由陳嗣雪、佟家賓老師移居遷台而傳入台灣[20],在台已有 72 年的歷史,目前由台灣「亂針繪繡協會」教育推廣。
其技法為「以針代筆、以繡代畫」,非傳統刺繡針法構成畫面,而是運用針線來呈現畫作的一項技術。其他常見技法別名:飛針繡、繪繍、needle painting、刺繍絵(日本明治時期刺繡畫)、正則繍(中國)。

刺繡繪畫較為廣義,各國歷史皆有其歷史淵源的發展,最早在 12 世紀,俄國繡畫已經在古希臘和拜占庭享有盛名,經常是教堂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21]

小結

雖然坊間各式相似之詞彙已經混合使用,如「繪繡」、「畫繡」….等,但筆者認為其實亂針刺繡也屬於「繡畫」的一種,因亂針繡的出現,一開始就是始於觀賞用的藝術品;1930 年代,楊守玉老師首次將西洋油畫畫作以刺繡技法來呈現,就是屬於一種觀賞用的作品,是偏向畫作的形式,並不是具實用功能的生活用品。

比較分析,能夠了解亂針繡「不是」什麼。亂針繡不是整幅緞面繡的作品,不強調線段的平順,反而強調線的重疊。參考物體本身的紋理走向,作為刺繡走線的大方向,來進行刺繡。

再者,繡畫方式的刺繡創作,各國皆有,故不能稱繡畫是某一國或某一地區特有的,只是刺繡的一種形式。而中國亂針繪繡這一刺繡形式,是 1930 年楊守玉老師首創。(2023 年 1 月 12 日補充:以「亂針繡 (crewel work)」此一刺繡形式來說,是早在一千年前就已有的刺繡方式。)

亂針繪繡強調直針的線段重疊應用,若線段與線段之間重疊的角度沒有很大,乍看之下也會很像一般使用長短針的刺繡畫。
筆者刻意使用「刺繡畫」一詞,是希望廣納世界各國的繡畫作品,不侷限於某些地區,這樣才能學習到更多樣化、更精采的繡畫作品。

附錄
筆者目前接觸過的亂針繡、刺繡畫藝術家列表

刺繡繪畫藝術家:
Trish Burr(南非):https://trishburr.com/
Chloe Giordano(英國):https://www.chloegiordano.com/
juno(ユノ)(日本):https://www.instagram.com/junoembroidery/
… 等。

2021 年 10 月 13 補充:

昨日拿到從姚老師那邊取得的「亂針繪繡協會」的過往會訊,關於亂針繡的技法說明,在 2014 年 12 月,頁 4 中,呂玉椿老師日誌有提到以下的說明,在此也一併附上作為亂針繪繡技法的參考。

亂針繡的針法,以線交叉為原則,並排為例外,交叉角度的大小,視畫面的需求而定:背景、天空、遠山等以小亂針為主。「小亂針」,即線條的交叉角度很自由,任何交叉不拘,四面八方以不規則的交叉角度,使堆疊的各種顏色的線條都浮現出來,形成景深模糊的感覺。

近景如水面、近山、樹木、動物等主題,則以大亂針處理。「大亂針」,即線條的交叉角度較小,光澤較集中,交叉點視畫面須要而定,有直交叉、橫交叉、斜交叉,但不得有直角交叉出現,刺繡技法,是繡者個人的體會與經驗,需要心領神會,難以言傳。蠶絲線的劈絲有 4 分之 1、8 分之 1 甚至 16 分之 1 等精細手法,可使作品風貌更多變化。結合其他針法如結子繡、鋪毛繡、打子繡等,再與不同粗細的絲線搭配,呈現畫面的質感與豐富性,如文字繡、虛實繡、雙面繡、雙面異繡。(轉載自呂玉椿老師日誌)[23]

2023 年 1 月 12 補充:

2022 年底,筆者在國家教育研究院的樂詞網看到亂針繡的名詞定義,英文為 crewel work,因此重新寫了一篇就刺繡針法的「技法」討論「亂針繡 (crewel work)」的文章。之前寫的這篇 (本篇),是講述「以刺繡形式來成畫」,這件事情上。也因台灣本土的亂針繡,皆為中華文化影響所致,本篇並未與其他國家的亂針繡來一起討論此刺繡針法的形式,在「Crewel work embroidery (亂針繡)」會補足說明。

註釋

  1. 許嘉(2018)。繡畫-中國江南傳統刺繡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11頁)
  2. 許嘉(2018)。繡畫-中國江南傳統刺繡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14頁)
  3. The TRC Digital Encyclopedia of Decorative Needlework(無日期),2021 年 9 月 1 日,取自:https://trc-leiden.nl/trc-needles/techniques/embroidery/general-embroidery/embroidery-styles
  4. 數紗刺繡(英語:counted thread embroidery),2021 年 9 月 1 日,取自:https://en.m.wikipedia.org/wiki/Counted-thread_embroidery
  5. 「十字繡」是一種刺繡針法,也被稱為數紗十字繡或計數十字繡 (英語:counted cross-stitch)。2021 年 9 月 1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5%AD%97%E7%B9%A1
  6. 許嘉(2018)。繡畫-中國江南傳統刺繡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9頁)
  7. 在研習亂針繪繡協會的課程時,課堂上姚明芬老師口頭轉述蔡文恂老師當年指導的技法。
  8. 任慧閑、周巽先、張美芳(1982)。亂針繡技法。北京:新華書店北京。
  9. 任慧閑、周巽先、張美芳(1982)。亂針繡技法。北京:新華書店北京。(6頁)
  10. 粘碧華(2003)。刺繡針法百種:簡史與示範。台北:雄獅。(42頁)
  11. 粘碧華(2003)。刺繡針法百種:簡史與示範。台北:雄獅。(140頁)
  12. 張美筠(1999)。針技遊戲:地球村的刺繡。台南:台灣繡畫網路美術館。(71頁)。
  13. 「長短針」是自由刺繡的一種形式,常用於花瓣、鳥羽的底紋。這種針跡特點是第一行的針跡以長短交替的方式進行繡製。後續的針跡長度都大致相同,並銜接在第一行針跡的下方繼續進行繡製。
  14. 「法國結粒繡」(French Knot Stitch)(フレンチナッツ.ステッチ),是一種裝飾性針法,用於在底布材上形成一個或多個小結或點。先於布面上將線段打結後,再將線段穿回底布材固定的一種針法。
  15. 「普普藝術」(英語:Pop Art),又譯為波普藝術或通俗藝術。
  16. 作品的主要技法佔作品總面積的 2/3,才能算此作品為某一主要技法的判斷,是參照繪畫藝術判別作品的類別所使用的方法。繪畫藝術在判斷一件繪畫作品要屬於哪一種類別時,通常會參考作品的主要原料是否佔整個畫作的 2/3 以上,才能稱得上是某一技法的作品。舉例來說,一幅繪畫作品,若打底劑使用了壓克力顏料,但其後所上的顏料都是油畫顏料,那麼,這件作品可以說是一幅油畫作品。若一幅繪畫作品,背景使用了素描,而中間使用了粉彩原料,都不超過作品的 1/3,那麼這件作品會被歸類為「複合媒材」。
  17.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對於「繪畫」的定義為:一種造型藝術。用筆、刀等工具,及各種顏料,在紙、木板、紡織物或牆壁等的平面上,透過構圖、造型和色彩等表現手法,創造視覺上的形象。依使用材料、技術的不同,可分為壁畫、油畫、版畫、素描等;就題材內容的不同,可分為人物畫、風景畫等。,2021 年 9 月 2 日,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7%B9%AA%E7%95%AB
  18. 縲縈、尼龍,皆屬人造纖維。縲縈原料為天然材質;尼龍原料為人造材質。
  19. DMC 臺灣代理商,取自 DMC 官方網站之臺灣區頁面:https://www.dmc.com/uk/p-dmc-taiwan.html
  20. 粘碧華(2003)。刺繡針法百種:簡史與示範。台北:雄獅。(15頁)
  21. 陳嗣雪(2004)。飛針 ‧ 走線:陳嗣雪的亂針繡。台北:雄獅。(14頁)
  22. 張美筠(1999)。地球村刺繡針技魔法書。台南:教育部。(12頁)
  23. 呂玉椿,精湛的技藝須出於勤練 – 充滿藝術的生活更加多采多姿,中華民國亂針繪繡協會會訊 2014 年 12 月。(頁 4)

圖表註釋

表 1:刺繡發源地定義,表格未標出所有各國的刺繡,僅標示出文章所討論的範圍。
表 2:刺繡呈現方式定義,表格未標出所有呈現方式的刺繡名稱,僅標示出文章所討論的範圍。

圖 1:任慧閑等老師們所共同撰寫的《亂針繡技法》一書,書中提出亂針繡有「大亂針」及「小亂針」兩種針法。由筆者重新繪製。
圖 2:粘碧華老師的著作《刺繡針法百種》,對「亂針繡」的說明,由筆者重新繪製。
圖 3:張美筠老師的著作《針技遊戲:地球村的刺繡》中,對亂針繡針法的說明,由筆者重新繪製。
圖 4:筆者繪製的長短針繡法說明。
圖 5:筆者繪製的緞面繡針法說明。
圖 6:筆者使用 DMC 25 號繡線繡製的繡畫作品。

參考書目

  1. The TRC Digital Encyclopedia of Decorative Needlework (無日期),2021 年 9 月 1 日,取自:https://trc-leiden.nl/trc-needles/
  2. 任慧閑、周巽先、張美芳(1982)。亂針繡技法。北京:新華書店北京。
  3. 「長短針」(英語:Long and Short Stitch)( 日語:ロング&ショート.ステッチ),2021 年 9 月 11 日,取自:https://trc-leiden.nl/trc-needles/techniques/embroidery/embroidery-stitches/long-and-short-stitch
  4. 「法國結粒繡」(French Knot Stitch)(フレンチナッツ.ステッチ),2021 年 9 月 11 日,取自:https://trc-leiden.nl/trc-needles/techniques/embroidery/embroidery-stitches/french-knot
  5. 閏間正雄(2015)。服地の基本がわかるテキスタイル事典。東京:ナツメ社。
  6. 張美筠(1999)。地球村刺繡針技魔法書。台南:教育部。
  7. 張美筠(1999)。針技遊戲:地球村的刺繡。台南:台灣繡畫網路美術館。
  8. 粘碧華(2003)。刺繡針法百種:簡史與示範。台北:雄獅。
  9. 肖堯(2015)。中國歷代刺繡緙絲鑑賞與收藏。台北:品冠文化。
  10. 陳嗣雪(2004)。飛針 ‧ 走線:陳嗣雪的亂針繡。台北:雄獅。

延伸閱讀


戳針 / 戳繡 / 俄羅斯刺繡 (Punch Needle Embroidery) 與日本文化繡 (Bunka shishu)

這篇筆者要比較「戳針」與日本「文化繡」。

「戳針」就是現在市面上通稱的「俄羅斯刺繡 / 戳繡」,日語:パンチ針 / パンチニードル / フリーステッチング,英語:Punch Needle / Punch Needle Embroidery,意譯的話,是「戳針」的意思,也有「撞針」的意思,台灣市面上被通稱為「俄羅斯刺繡」也是取其發揚地所命名。搜尋各家有推出工具的廠商,也有其稱呼為「簡單刺繡」(可樂牌)。

「文化繡」是日本近代的一種刺繡技法(約 1920 年大正時期),日語:「文化刺繡(ぶんかししゅう)」。英語取其音譯:,「Bunka」或是「Bunka shishu」。台灣因有可直接對應的日本漢字,所以也稱「文化繡」。
大辭林解釋:解きほぐしたりりヤンを専用の特殊な針を用いて刺す刺繡。壁掛けなどに用いる。(意指用特殊的針戳刺的刺繡,用於掛在牆上。)
現在台灣市面上比較少見此工具,要在一些開得比較久的手工藝用品店才有可能買得到,筆者目前搜尋到的是在台南好像有家手工藝用品店有在販售,其他就沒再詢問到此工具。

為何筆者要將這兩項刺繡拿來做比較呢?因為日本的「文化繡」其實就是從俄羅斯的「戳針」改良而來的。與前一篇「呂內維爾刺繡(法式鉤針刺繡)與印度勾針刺繡」兩種工具相類似的狀況,是一樣的脈絡。


有打孔的針

戳針與一般手縫針最大的不同在於,手縫針的穿線孔是在整支針的尾端;而戳針卻是在整支針的最前端。

而這種在細刺物前端鑿洞的穿孔針刺繡法,雖然沒有考古證據的支持,但在許多古埃及的織品中,都有成圈的紗線,有時是以裝飾圖案排列,這些圈是在織造過程中織入的,而不是後製的。這種手法就如同現在的俄羅斯刺繡與文化繡的技法。2

俄羅斯刺繡

打孔針繡的起源不清楚,有先人將起源追溯至古埃及,而另一些人將中世紀的歐洲(尤其是英國、德國或俄羅斯)作為起源地。在美國,術語「俄羅斯打孔針工作(Russian punch needle work)」有時描述於使用非常細的線在特定類型的打孔針繡花。3
The origins of punch needle embroidery are not clear. Some people trace its origins to ancient Egypt, while others cite medieval Europe (especially Britain, Germany or Russia) as its place of origin. In the USA, for example, the term ‘Russian punch needle work’ is sometimes used to describe a particular type of punch needle embroidery that uses a very fine thread. 3

1980 年代,俄羅斯東正教宗教小組就已有使用「戳針」工具技法,完成作品。4

日本文化繡

而日本的「文化繡」在日本已有將近 100 年的歷史,是在 1928 年,一位名叫岡野治次(Teiji Okanobori)的小學老師,從捷克斯洛伐克帶回了手工藝品,並在日本廣泛使用。5
因為其工具技法簡單、易上手,引進日本後,迅速在學校、團體6及康復之家等單位推廣開來,成為日本的一項文化傳統刺繡。

1928 年,岡野德治(Teiji Okanobori)代表日本參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辦的「第六屆國際美術教育會議」(昭和3年),並從「美術與工藝工具」帶回此項工具及技法。(市川久美子)7

而日本的文化繡,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傳到美國。8

技法之應用範圍

「戳針刺繡」的線,在穿過布面後,是沒有任何打結固定的,完全是靠著布料經緯線的摩擦力固定穿過的線,所以在整個作品完工前,都無法牢固的固定每個條穿過布面的線段。也就是說,在製作的過程中,只要一用力拉扯,線段就會連續的從布面脫落。除非線段之間有重疊交錯,就能利用線段之間的重疊而有所固定。因此,此技法通常被拿來製作成繡畫等觀賞用藝術作品居多。

圖 1:筆者第一次戳針刺繡,購買了「加米修」的俄羅斯刺繡材料包製作完成品。

但也不是因此而無法製作成實用的生活用品,只要在完成圖面後,妥善地將背面的線段使用燙襯全面固定,就不用擔心線段會因為拉扯而脫線。

圖 2:完成的作品背面加上燙襯,可以防止脫線。

創作及應用上,因戳針作品完成後,會有一面是平面的針跡,另一面會是成圈的紗線,兩面的效果完全不同,所以兩面都有人當作正面使用。因成圈的紗線,是可以隨著戳針插進布料的深度,來控制成圈紗線的長度,所以有很多發揮的空間。

線材與工具

而使用的線材,俄羅斯刺繡的部分,大多使用毛線,戳針的針孔也因應毛線,而使用較大孔的戳針,這原因應該與筆者之前寫的「人造絲線與蠶絲線、棉線的資料蒐集與比較」文章內的「若無特殊訴求,會因其產地取得容易、物美價廉的原因,使當地的藝術家會採產地材料來進行創作的比例居多。」原因所致,所以俄羅斯地區使用毛線創作,而日本較多使用棉線繡製。而台灣,因是近期才有此工具技法翻譯的繁體書籍,故使用毛線或棉線創作的工具都有。

法國 DMC 本身有推出適合毛線的大針孔戳針工具;而日本可樂牌推出的是針孔比較小,適合棉線的戳針工具;而台灣「加米修」9有推出自家的戳針外銷,也是適用於棉線大小的戳針,有搭配販售的 DIY 材料包,也是搭配 DMC 棉線使用。就在去年,「加米修」也推出了適合毛線的大針孔戳針。

前幾年筆者在找尋工具時,台灣只有加米修販售的棉線適用小孔戳針,日本也只有販售小孔戳針。在 IG 上看到許多歐美的創作者,都用大孔戳針在戳毛線,當時實在也很想來一支大孔戳針,現在台灣也已經都買得到了,真是太好啦!

圖 3:現在市面上有繁體中文的戳針教學書籍。右邊為加米修有限公司推出的棉線戳針教學書籍。左邊那本有簡體中文版「朱莉·羅伯特的溫暖戳繡」。

戳針工具

目前筆者蒐集,可在台灣購買得到的戳針,有以下 5 款。

日本 Clover 可樂牌有推出 2 款戳針10
1,短柄的「簡單刺繡針組」,對應 25 號繡線的(3股線);對應中細毛線・刺繡用緞帶的(極粗)。
2,淺藍色一般筆型長度筆桿的「簡單刺繡針組(一般~極粗毛線)」,適用一般~極粗毛線,棒針 6~12號的直毛線,但非所有都適用。增減調節環可調節4種長度。

法國 DMC 推出11
3,DMC 有推出木頭筆桿的「俄羅斯刺繡 – 毛線戳針」,5mm 管徑,針眼直徑 4mm。

台灣加米修也有有推出 2 款戳針12
4,「俄羅斯刺繡 1、2、3 號針」,針頭 PN-101 單股~3 股線替換針、PN-102 3 股~6 股線替換針、PN-103 緞帶替換針。
5,木頭筆桿的「毛線俄羅斯刺繡針」,5mm 管徑,適合多種毛線、紗線與布條使用。針眼直徑:3.4mm。

圖 4:各家的戳針刺繡工具。最上至下依序為上面所介紹的(1)(4)(5)(3)。

簇絨

最後跟大家分享筆者在網路上搜尋到的電動戳槍,其正確名稱應該是「簇絨(tufting)」;中文搜尋「地毯刺槍」也有一些相關資訊;這工具應該是拿來製作地毯用的,原理跟戳針是一樣的,但每秒可戳 5 – 40 針,做大幅作品效果真的很驚人!
youtube 搜尋「tufting」的相關影片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tufting
台灣目前應該還沒有販售這個工具,若要找這個工具,在 ETSY、Amazon 或 ebay 上直接搜尋「tufting」就會有了。
但這個工具筆者沒有使用過,所以不太清楚使用的技巧與門檻。若有同好有使用過,歡迎不吝與筆者分享,謝謝。

最後,筆者認為,能快速的在布面上產生線段,是一種視覺享受,跳脫以往要一針一線緩慢地在布面上縫製的感受,戳針刺繡有一種快速完成刺繡作品的成就感,縮短刺繡的時間、無須長期注意力,很適合現在的速食文化。對於初學者,也是友善的技法,門檻並無太高限制,很適合提供大眾作為刺繡工藝的入門技法。

以上就是筆者的分享,若有筆誤,還請不吝告知,筆者將予以改正,謝謝。

註釋

  1. 日本 Clover 可樂牌網站:https://clover.co.jp/。台灣代理商:布能布玩拼布生活工坊 – 隆德貿易有限公司:http://www.patchworklife.com.tw/。
  2. “Ancient Egyptian" Punch Needle Embroidery 古埃及打孔針刺繡(無日期),(2020 年)取自:https://www.trc-leiden.nl/trc-needles/regional-traditions/middle-east-and-north-africa/ancient-middle-east-and-north-africa/ancient-egyptian-punch-needle-embroidery
  3. Punch Needle Embroidery(無日期),(2020 年)取自:https://www.trc-leiden.nl/trc-needles/regional-traditions/europe-and-north-america/embroideries/punch-needle-embroidery
  4. 1980 年代使用穿孔針繡法製作荊棘王冠的基督像。Russian Orthodox Religious Panel 俄羅斯東正教宗教小組(無日期),(2020 年)取自:https://www.trc-leiden.nl/trc-needles/individual-textiles-and-textile-types/religious-representations/russian-orthodox-religious-panel
  5. 文化刺繍(Bunka shishu)(無日期),(2020 年)取自:https://weboo.link/article/6861
  6. 團體其一介紹「東京文化刺繍」Bunka-Shishu(Bunka Craft)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日本刺繡的深厚傳統。Bunka Shishu 使用線程創建非常詳細的圖片,有些類似於油畫。與某些其他形式的刺繡不同,文卡非常脆弱,通常以藝術品而不是衣服裝飾的形式出現。它在日本以及國際上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新西蘭越來越受歡迎。取自:https://bunkasisyu.com/
  7. 日本百科全書(無日期),(2020 年)取自:https://kotobank.jp/word/%E6%96%87%E5%8C%96%E5%88%BA%E3%81%97%E3%82%85%E3%81%86-1588637
  8. Bunka shishu (文化刺繡)(無日期),(2020 年)取自:https://en.wikipedia.org/wiki/Bunka_shishu
  9. 加米修:加米修有限公司,自 2005 年以來致力台灣拼布工具之推廣,近年因應客戶之需求,陸續進口美國 Warm 鋪棉及 Morgan 繡花框並代理德國頂級 Madeira 線材,為國內拼布手作市場注入更多元化的素材選擇。
  10. 同注釋 1。日本 Clover 可樂牌網站:https://clover.co.jp/。台灣代理商:布能布玩拼布生活工坊 – 隆德貿易有限公司:http://www.patchworklife.com.tw/。
  11. DMC 臺灣代理商,取自 DMC 官方網站之臺灣區頁面:https://www.dmc.com/uk/p-dmc-taiwan.html。
  12. 台灣加米修官網:https://www.sewmate.com.tw/shop1/。

參考書目

  1. Textile Research Centre – TRC Needles(紡織研究中心 – TRC針),無日期,(2020 年 )取自:https://www.trc-leiden.nl/trc-needles/
  2. ジュリ−・ロベ−ル / 佐藤美帆(2020),パンチニ−ドルを愉しむ,日本:主婦と生活社。
  3. 加米修有限公司(2016),俄羅斯刺繡的嶄新玩法,台中:加米修。

延伸閱讀

呂內維爾刺繡(法式鉤針刺繡)/日語:オートクチュール刺繍 /英語:Luneville Embroidery

呂內維爾刺繡,台灣坊間有稱「法式鉤針刺繡」;因手法幾乎會勾串珠珠及亮片,也有直接稱呼其「珠繡」,但與針線縫製的珠繡所使用的工具又稍有不同。因台灣市面上還未有此技法的繁體專書,所以此技法的翻譯名稱非常多,在此筆者做個資料整理。

筆者主要以使用的工具為主來介紹此刺繡方式,意指:只要是使用到「勾針」的「刺繡技法」為主作介紹。所以毛線的勾針就不在此篇介紹範圍,雖然工具的中文一樣稱「勾針(Hook)」,其工具長相也很相似(只是粗細的不同),但毛線主要技法為「編織」而非「刺繡」,且毛線編織不需要用到布料、紗網等基底材做媒介,可自行鎖鏈編織成為獨立的作品;另外,直接使用手縫針串珠「珠繡」也不在此文章討論範圍,因使用到的工具為「針」而非「勾針」,雖然坊間許多手縫珠繡的效果近似勾針刺繡的效果,但筆者還是分開講解。在此筆者由使用「勾針」來「刺繡」此一工具說明。

技法名稱使用材料使用的技巧使用的工具
呂內維爾勾針刺繡使用布料、紗網等基底材為媒介。
絲線、珠珠、亮片。
使用勾針將絲線、珠珠、亮片固定在基底材上。 呂內維爾勾針
( Luneville Hook )
印度刺繡勾針
(Aari Hook)
珠繡使用布料、紗網等基底材為媒介。
絲線、珠珠、亮片。
使用勾針將絲線、珠珠、亮片固定在基底材上。 手縫針
毛線編織毛線使用勾針將毛線打鎖鍊編織起來。毛線勾針
毛線勾棒
表1,使用的工具與材料相似的技法比較。

技法簡介

此一技法,就其此技法發揚地直譯,為「呂內維爾刺繡」,英語:Luneville Embroidery;法語:Lunéville Embroidery。呂內維爾,是位在法國東北部的一個城市,位於默爾特河右岸。「呂內維爾」一名來源於其拉丁名稱「Lineatis villa」,其中「Lineatis」是當地中世紀初期當地一座村莊的名字,而「villa」則意為「村鎮」,與現代法語單詞「城市」(ville)同源1

Luneville embroidery is an umbrella term for various types of tambour embroidery, originating from the French town of Lunéville (Lorraine, France), where in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a number of embroiderers had settled. Around 1810 they invented a form of tambour embroidery, using a very fine tulle cloth, which was decorated with chain stitch. Luneville embroidery may thus be classed as a form of embroidered net lace.2

「呂內維爾刺繡(Luneville)」是各種「鼓型刺繡(Tambour Embroidery)」3的統稱,起源於法國小鎮 Lunéville(法國洛林),18 世紀末期,許多刺繡家在此定居。在 1810 年左右,他們發明了其中一種的鼓型刺繡,是使用非常細的薄紗布,並用「鍊式針跡(Chain Stitch)」4裝飾。 因此,Luneville 繡花可以歸類為繡花網狀花邊的一種形式。

圖1,鍊式針跡。(圖片來源:https://commons.m.wikimedia.org/wiki/File:Chain_stitch.jpg#mw-jump-to-license)

而「呂內維爾刺繡」也被稱為「頂級訂製服刺繡」,原因在於,二戰前後的法國設計師品牌(例如:香奈兒(CHANEL)(1910)等)開始嶄露頭角,呂內維爾城鎮成為頂級訂製服刺繡加工的城鎮,所以日本語也稱「リュネビル刺繍」此為外來語直接音譯;「オートクチュール刺繍」此為意譯,意思為「高級時裝刺繡」。「呂內維爾刺繡」的俄語為「Люневильский крючок игла」,也是取其音譯。

發源地:印度勾針刺繡(Aari Hook)

呂內維爾鉤針刺繡的工具「鉤針」,最早源自於印度,1810 年由呂內維爾的刺繡工作室引進後,運用在頂級訂製服的花紋刺繡上。並於 19 世紀末又在此技法上添加了珠子與亮片的效果。

「鼓型繡花( Tambour )」技術被認為起源於印度,此繡花技術早於 Aari5 繡花技術。「Aari」意思是印度語中的鉤子,該技術涉及使用細長的工具(末端帶有鉤子和木柄)製作鍊式針跡。Aari 刺繡從北方邦(Uttar Paradesh)的布拉班奇(Brabanki)到古吉拉特邦(Gujarat)的庫奇(Kutch),在那裡,補鞋匠首先將該技術應用於皮革,然後應用於布料。皮匠用花卉和野生動物圖案創造了華麗的圖案,這在 16 世紀受到蒙兀兒帝國6皇室的青睞。Aari 刺繡產品出口到整個中東的波斯灣,並最終於 18 世紀到達歐洲,在歐洲該技術被稱為 Tambour7 (鼓型)刺繡產品。

印度「Aari」的勾針,通常比「呂內維爾刺繡」的勾針還要細小,可以串勾更小的珠子與亮片。

圖 2, 筆者與印度店家購買的印度刺繡勾針( Aari Hook )。(圖片來源:筆者自行攝影照片)

傳入歐洲: 通稱 Tambour (鼓型刺繡)

「Tambour」在法語中是指「鼓」,是指將底布在框架上緊緊拉伸以產生繡製常規鍊式針跡所需的張力的技術。框架可以是圓形或矩形的。Tambour 刺繡於 1810 年到達法國小鎮盧內維爾(Lunéville),並因其技術的速度和效率而被工作室所採用。19 世紀末期,在此技法中加入了珠子和亮片。倫內維爾鎮以其精美的刺繡而聞名,以至於該技術在法國被稱為倫內維爾鉤針刺繡。」8

圖 3,筆者與拉脫維亞店家購買的呂內維爾刺繡勾針( Tambour Hook / Luneville Hook ),針頭有分粗細號數。 照片中教細的那支為印度勾針(Aari Hook)。(圖片來源:筆者自行攝影照片)

發揚地命名: 呂內維爾勾針刺繡(Lunéville Embroidery)

在法國呂內維爾刺繡學院的官方網站介紹如下(擷取片段):

「二戰結束後,四至五家公司繼續從事刺繡業務,成為大型的公司,這是串珠配件(手提包、錢包等)的全盛時期。串珠和亮片刺繡,在刺繡工藝中十分亮眼,其多樣性的變化,能創造出許多效果,使其閃耀動人,在高級時裝界、娛樂界中繼續創造卓越的奇蹟…。」9

其中另一家刺繡公司「Maison Lesage10」的介紹為:

「… Maison Lesage 是巴黎最古老的刺繡工作室。Lesage 的刺繡屋最初稱為 Michonet,於 1868 年在巴黎成立。該工作室最早的顧客是歐洲皇室和貴族。Albert Lesage 在 1924年 買下拿破崙三世的刺繡工 Michonet 的工作室時創立了這家家族企業。Albert Lesage 的兒子 François Lesage 1949 年繼承父親的事業。…」11

相關教學參考書籍

目前台灣還沒有繁體中文的相關書籍,不過日文及英文的相關技法書籍,在台灣還是買得到的。筆者現在手邊有的日文及英文書,都是透過在台灣的「紀伊國屋書店12」可以代為訂購。只是現在疫情的關係,寄送要稍微等比平常久一些些。日文書幾週,英文書大約三個月以內。不過前兩週去逛紀伊國屋,直接在紀伊國屋書店架上看到現成的相關書籍,可直接購買。

圖 4,筆者目前在台灣購買到的勾針刺繡書籍。 (圖片來源:筆者自行攝影照片)

左上書籍:Yu, Han(2019),Bead Embroidery Chinese Style。US:Shanghai Book Traders 。
紀伊國屋書籍介紹頁面:https://taiwan.kinokuniya.com/bw/9781602200388
左下書籍:岩下ゆかり / Apollon(2020),はじめてのオ−トクチュ−ル刺繍-リュネビル針でたのしむパリコレクシ ョンの世界,日本:日本文芸社。紀伊國屋書籍介紹頁面:https://taiwan.kinokuniya.com/bw/9784537217728
右上書籍:エコ−ル・ルサ−ジュ(2008),エコ−ル・ルサ−ジュの刺繍-オ−トクチュ−ル刺繍が家で楽しめます,日本:文化出版局。 紀伊國屋書籍介紹頁面: https://taiwan.kinokuniya.com/bw/9784579112166
右下書籍:杉浦今日子(2021),オ−トクチュ−ルのビ−ズ刺繍-クロッシェ・ド・リュネビルとニ−ドルによるパタ−ン。日本:誠文堂新光社。 紀伊國屋書籍介紹頁面: https://taiwan.kinokuniya.com/bw/9784416521847

目前台灣坊間陸續有針對呂內維爾勾針刺繡技藝所開設的教學課程,但價格費用目前還沒有一定的行情價可供參考。從私人開課至社區大學,都能找得到課程資訊,只是礙於翻譯名稱,每一個課程名稱可能都不盡相同,課程名稱跟授課內容,也要詢問確認,才能知道是否為此工具的技法教學。筆者目前所知的,有社區大學的「法繡」課程,至於是否有使用勾針工具進行刺繡,可能要進一步確認才能得知。目前市面上佔較多數的,還是「法式刺繡」,此為拿針線刺繡的技法。此技法與「呂內維爾勾針刺繡」雖然通稱「刺繡」,但使用的工具與刺繡呈現的作品還是不一樣的。

在 youtube 上,很多人有上傳使用呂內維爾勾針來刺繡的影片,可打以下關鍵字搜尋:
Tambour Hook
Luneville Hook
Luneville Embroidery
Luneville Embroidery Hook
Luneville Tambour
Luneville Tambour Hook

印度勾針刺繡,可打以下關鍵字搜尋影片:
Aari Hook
Aari Needle
Indian Ari Hook
Indian Aari Tambour Beading Hook

呂內維爾勾針刺繡與印度勾針刺繡雖然工具幾乎相同,但作品呈現的風格與效果很不一樣。而原本此技法若要加上珠珠或亮片,是採用基底材下方勾珠的方式,但陸續也延伸出在基底材上方勾珠的技法。

如何購買到工具?

至於如何取到呂內維爾刺繡鉤針工具,建議大家可到「ETSY13」上面購買,雖然是國外網站,要稍微轉換一下英文閱讀,但上面有各國的賣家,競爭激烈,所以價格都很便宜,品質也很不錯。筆者之前在找工具時,也曾在台灣找到價格翻好幾倍在販售的店家,真的是敬謝不敏,所以筆者用網路搜尋,發現 ETSY 上面總類眾多且價格實在,不會只有中國製的可以選擇,筆者的鉤針工具,就是分別從烏克蘭、印度及拉脫維亞店家購買的,換算成台幣,印度 Aari 鉤針一支只要 50.34 元台幣左右,5 支 1 包售價 8.39 美元,運費花了 14.89 美元(約 445 新台幣,因為還有買些珠珠跟亮片,所以重量有一起計算);呂內維爾鉤針一支加了運費也不會超過台幣千元(若不介意產地,中國製的只要幾百元),更棒的是,店家也會順便賣亮片與珠珠以及台灣較為少見的輔料,都是秤斤在賣,只要注意一下尺寸,通常到貨都不會失望的。可以稍微觀察每個店家的評價以及顧客回覆的評價,因為 ETSY 是購物平台,所以都會有退換貨的服務條款,真的發生問題,也有暢通的管道可以尋求協助。

在 ETSY 上的店家,為了販售商品,店家不會將介紹的英文寫得太困難,最主要的內容就是:
1, 價格。每個商家提供的寄送方式都不太一樣,有的雖然免運,但是寄送時間比較長;有的雖然要運費,但使用 DHL 寄送,幾天內就到貨了。大家可以多方比較自己的需求。
2, 商品的尺寸規格。呂內維爾鉤針頭有分號數,目前筆者手邊有 70~110(70、80、90、100、110)號的,印度鉤針更細,但不能換鉤針頭,鉤針頭與木筆桿是連在一起的,尺寸有 0.5、0.7、1.0 mm 左右的。
3, 包含的物品。有些呂內維爾鉤針頭有單獨販售,為了替換使用,但店家為了拍照,所以有的會連筆桿都一併拍入照片中,不過別擔心,說明文中都會寫,稍加留意即可。
4, 寄送方式。通常是 DHL 以及郵局國際包裹。

圖 5,筆者與拉脫維亞店家購買的呂內維爾刺繡勾針,店家還特別用禮物包裝,別有用心。 (圖片來源:筆者自行攝影照片)

筆者的英文也不是精通,有時也是先使用 Google 直接頁面翻譯成中文看過一遍商品的資訊。若有問題或是不清楚的地方,就用簡單的英文詢問店家就可以了,店家為了能夠成交,會盡量的也用簡單的英文溝通。目前筆者遇到的店家,都很願意回覆筆者提出的問題。因為各國時差的關係,可能會隔天才回覆。

圖 6,筆者購買的呂內維爾刺繡勾針,一些店家是筆桿與勾針頭分開賣的,且勾針頭有分粗細號碼。(圖片來源:筆者自行攝影照片)

搜尋工具的關鍵詞

以下是搜尋相關工具的關鍵字,國外比較沒有譯名的問題,所以透過以下各關鍵字的組合,能夠找到精確的商品。台灣繁體因為還未有統一的譯名,加上此工具在台灣目前較為小眾,所以能找到的工具有限,且價格昂貴。

呂內維爾刺繡勾針關鍵詞:
Tambour Hook
Luneville Hook
Luneville Embroidery
Luneville Embroidery Hook
Luneville Tambour
Luneville Tambour Hook

印度刺繡勾針關鍵詞:
Aari
Aari Hook
Aari Needle
Indian Ari Hook
Indian Aari Tambour Beading Hook

Tambour Hook and Aari Hook13(鼓型勾針與印度勾針)
在某些出版物中,鼓型鉤針和印度鉤針之間沒有區別,特別是因為這些鉤針的形狀僅略有不同,並且都用於相似類型的繡花和飾珠。兩個鉤子都以類似的方式用於鍊式針跡繡花。

圖 7,筆者與印度店家購買的印度刺繡勾針(Aari Hook),以及一些亮片與珠珠。 (圖片來源:筆者自行攝影照片)

若最後要進行到購買時,請記得提供英文的收件地址給店家,可以利用郵局的地址中翻英服務。14

最後,筆者認為,為了與其他語系國家譯名同步,應與日本、俄國等地相同,採用音譯來為此技法命名「呂內維爾勾針刺繡」,才能同步所有知識資源,若只是片段以「法式勾針刺繡」來指稱此技法,容易與「法式刺繡」混淆,並無法搜尋到不同語系的知識資源。畢竟,此技法原名稱並非「French embroidery」(法國刺繡),直接翻譯成「法式勾針刺繡」過於勉強。

而「Aari Hook」,筆者譯為「印度勾針」,因「Aari」在印度即為「鉤子」之意,刻意音譯為「阿里刺繡」反而無法得知原意是有鉤子之意,也無法翻譯成「鉤子勾針」,此語意已經重複,故採用網路可以搜尋到正確資訊的「印度勾針刺繡」,才能共享其他語系的資訊。

以上就是筆者的分享,若有相關事宜,歡迎寫信給筆者,若是筆者知道的,會盡量回覆各位。本文章非商業用途,純粹分享筆者走過歷程的路程風景,有些野花不能採。手工藝是件美好的事情,希望大家都能輕鬆且愉悅的享受,並沉靜其中的美好。 🙂
* 引用請記得註明出處;若有筆誤之處,還請不吝告知,謝謝。ChunChi 2021.04.23

註釋

  1. 呂內維爾 – 維基百科條目(無日期),(2021 年 04 月 11 日),取自: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5%90%95%E5%86%85%E7%BB%B4%E5%B0%94
  2. 「呂內維爾刺繡」百科條目(無日期),(2021 年 04 月 11 日),取自:https://trc-leiden.nl/trc-needles/regional-traditions/europe-and-north-america/embroideries/luneville-embroidery
  3. 「鼓型刺繡(Tambour Embroidery)」或(tambour work)是一種技術,其中,鏈結針跡是用細鉤子(tambour 鉤子)在伸展於框架上的細微,略為編織的布料上加工的。這種類型的作品可能起源於印度。為了繃緊布面,有時使用圓形框架而得此名。
  4. 「鍊式針跡(Chain Stitch)」是一種古老的刺繡技術,已在世界許多地方使用,其中用針或小鉤子製成一系列相互連接的環。從埃及法老圖坦卡蒙墓中發現的服裝中鑑定出了鍊式針腳。(2021 年 04 月 22 日)取自:https://trc-leiden.nl/trc-needles/techniques/embroidery/embroidery-stitches/chain-stitch
  5. Aari Hook(Aari Needle),印度勾針刺繡的通稱,早於呂內維爾勾針刺繡。(2017 年 06 月 04 日), (2020 年 10 月 18 日),取自: https://trc-leiden.nl/trc-needles/tools/embroidery/ari-hook
  6. 蒙兀兒帝國,1526 年至 1858 年,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兒的後裔 – 巴布爾,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征服王朝。「蒙兀兒」即波斯語中「蒙古」一詞的轉音而來。(2021 年 04 月 23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E%AB%E5%8D%A7%E5%84%BF%E5%B8%9D%E5%9B%BD
  7. 同注釋 3。Tambour Embroidery(Brodeur),歐洲稱「呂內維爾勾針刺繡」為「Tambour」。(無日期),(2020 年 10 月 18 日),取自:https://trc-leiden.nl/trc-needles/techniques/embroidery/general-embroidery/tambour-embroidery
  8. Tambour 刺繡的歷史:從印度的布拉班奇到法國的呂內維爾(2017 年 11 月 12 日),(2021 年 04 月 21日),取自:https://www.rebeccadevaney.ie/blog/2017/11/12/from-brabanki-to-lunville
  9. 法國呂內維爾刺繡學院官網(無日期),取自:http://www.broderie-luneville.com/。介紹頁:https://www.broderie-luneville.com/le-conservatoire/patrimoine/
  10. Maison Lesage(2017 年 05 月 25 日)其中一間歷史悠久的「呂內維爾勾針刺繡」公司。(2021 年 04 月 21日),取自: https://trc-leiden.nl/trc-needles/organisations-and-movements/companies/maison-lesage
  11. Kingdom of Embroidery: Lesage(2017 年 12 月 10 日),(2021 年 04 月 21 日)取自:https://www.fashionologiahistoriana.com/costume-history-legends-essays-in-english/kingdom-of-embroidery-lesage
  12. 紀伊國屋書店。官網:https://taiwan.kinokuniya.com/。簡稱「紀伊國屋」,是日本一家由株式會社紀伊國屋書店經營的連鎖書店及出版商,第一家書店在 1927 年 01 月 22 日創立於東京新宿。其名之意為「紀伊國的書店」。總部位於東京都目黒區。台灣目前有 4 家海外分店,除了繁體中文書籍外,書店內會有一半的區域放置日文書籍。
  13. ETSY 是一個網路商店平台,以手工藝成品買賣為主要特色,曾被紐約時報拿來和 eBay,Amazon 比較,被譽為「祖母的地下室收藏」。於 2005 年 06 月 18 日成立。(2021 年 04 月 22 日)取自: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tsy
  14. Tambour Hook and Aari Hook(2017 年 06 月 13 日),取自:https://trc-leiden.nl/trc-needles/tools/beading/tambour-hook-and-ari-hook
  15. 郵局中文地址英譯服務網站:https://www.post.gov.tw/post/internet/Postal/index.jsp?ID=207

參考書目

  1. Yu, Han(2019),Bead Embroidery Chinese Style。US:Shanghai Book Traders 。
  2. 岩下ゆかり / Apollon(2020),はじめてのオ−トクチュ−ル刺繍-リュネビル針でたのしむパリコレクシ ョンの世界,日本:日本文芸社。
  3. エコ−ル・ルサ−ジュ(2008),エコ−ル・ルサ−ジュの刺繍-オ−トクチュ−ル刺繍が家で楽しめます,日本:文化出版局。
  4. 杉浦今日子(2021),オ−トクチュ−ルのビ−ズ刺繍-クロッシェ・ド・リュネビルとニ−ドルによるパタ−ン。日本:誠文堂新光社。
  5. The TRC Digital Encyclopaedia of Decorative Needlework(無日期),2021 年 4 月 22 日,取自:https://trc-leiden.nl/trc-needles/

人造絲線與蠶絲線、棉線的資料蒐集與比較

這篇筆者要將台灣人造絲線、蠶絲線與日本棉線的相關資料,做蒐集資料的整理與比較。

比較的三種線材,分別是「台灣人造絲線」、「中國蠶絲線」與「法國 DMC 棉線」。這三種線,是目前筆者得知,身邊的刺繡創作者們,較多人拿來進行繡畫的材料,其優點與呈現的效果各有不同。文章中,也補充了一些常用線的簡短說明與資料,如:電繡線、繡花線與車縫線、手縫線等。

圖 1:纖維的分類表。1

纖維的分類中,蠶絲線屬天然纖維中的動物纖維;綿屬植物纖維;而人造絲屬化學纖維中的再生纖維;特多龍(聚酯纖維)屬合成纖維。

人造絲 / 粘膠纖維 / 嫘縈 (ㄌㄟˊ ㄧㄥˊ) (日本語:レーヨン) (英語:Rayon2 / Viscose)

所收集的資料如下:

在陳嗣雪老師的《飛針走線陳嗣雪的亂針繡》3一書中,提到:

「台灣絲線是一種非常接近「真絲」的人造絲,市場上的供需量多以電腦繡所用的 Po-liter 線與 Lonor 線為主… 台灣人造絲線缺點是絲質地較脆弱,剖線時容易起毛,不耐磨;優點是效果自然,光澤度高。」3

圖 2:筆者從「亂針繪繡協會」取得的台灣人造絲線。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因筆者不確定書中提到的「Po-liter」與「Lonor」是什麼,所以查詢了一下有關「人造絲」的相關文獻與條目。在 The TRC Digital Encyclopaedia of Decorative Needlework4 的條目中,找到了「rayon」的相關介紹,而透過「rayon」此材質的關鍵字,延伸找到了中譯名稱常稱為「嫘縈」5或「粘膠纖維」6

Charles Frederick Cross, and his colleagues patented an artificial silk that was commercially viable. They called the new fibre ‘viscose‘. The first commercial viscose rayon was produced by the British firm of Courtaulds Fibres in 1905. The term ‘rayon‘ was officially accepted in the USA in 1924, while in Europe the term ‘viscose‘ remained in use.7

在「絲線上的文明」8一書中其「工廠裡的工人 – 人造絲的黑歷史」章節中,有詳細的紀載。

十六世紀中葉,rayon(人造絲,又稱嫘縈)這個名稱用來指涉「光線」。… 製作 rayon 的原料是纖維素,這是許多植物重要的結構成分。十九世紀的最後倒數十年,科學家研發出好幾種將纖維素從木質紙漿型態轉變為纖維的方法,他們稱這種纖維為「人造絲」或「仿絲」。
想要讓木質紙漿(質地像是刨磨更細緻的木屑)轉變為光澤足以媲美絲綢的柔軟紗線,過程相當棘手。首先,木質紙漿需經過氫氧化鈉強鹼溶液處理,接著加入二硫化碳(CS2),讓纖維素液態化,卻不損及基因分子結構。攪拌上述混合溶液後,再注入一些氫氧化鈉,然後靜置「熟成」,直到溶液變得黏稠,幾乎像糖漿狀的液體,這就是黃原酸酯(xanthate)。rayon 的另一個名字是 viscose,意思是黏膠纖維 …。
等到混合溶液的黏稠度足夠,就透過噴嘴或吐絲管注入硫酸槽。酸性會把二硫化碳脫出,剩下的物質開始變硬,如此這般,rayon 在酸性溶液浸泡過程中,形成精緻的細絲 …。

下面 2 分鐘小短片介紹「嫘縈纖維」,由「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錄製介紹的,使製造的過程變得簡單易懂。

後續還要再經過幾道延展、洗淨、漂白等工序。其製造過程中涉及使用強烈化學藥劑,所以有黑歷史的存在,有興趣的朋友們,很推薦本事出版的「絲線上的文明」一書。

概要:木材パルプを原料として人工的に作った化学繊維。自然に存在する植物原料を化学的な手法で繊維として再生することから、再生繊維と呼びれる。世界初の化学繊維として誕生したが、現在アパレルではわずかしか使用されていない。9

補充:聚酯纖維 / 特多龍 (日本語:ポリエステル)(英語:Polyester)

概要:石油や石炭、天然ガスを原料として、人工的に作った化学繊維、合成繊維。化学繊維の中で最も多く生産、消費されている繊維である。10

另一種繡線,是台灣製的電繡、繡花線,也就是繡學號的那種線,筆者有使用其中一家台灣廠商「台孟牌」的繡花線,廠商提供的資訊,其材質是「特多龍」11,也就是「聚酯纖維」,是使用化學纖維經過紡紗加工而成的繡花用線。也有另一家纏花線材的廠商「莉綺亞」纏花單股線、四股線,其線的成分就為上述的「縲縈絲線 (100% RAYON THREAD)」,現在也有創作者使用此線材進行繡畫。每一家廠商出產的繡花線成分比例可能都不盡相同,呈現出來的畫作效果也會不太一樣。

圖 3:筆者有使用的繡線其中一家「台孟牌」的繡花線色票。色票為 SP 線材,同時也有推出特多龍線與人造絲線材質,三種材質的色系稍有不同。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筆者將聚酯纖維 (特多龍)及嫘縈(人造絲),做簡單的比較:

材質名稱聚酯纖維(特多龍)嫘縈(人造絲線/仿絲)
成份以石油、煤炭與天然氣為原料的人造化學纖維、合成纖維。主要成分是纖維素,與棉和麻相同,
因此,特性與棉和麻基本相似。
光澤光澤非常鮮亮,反光較為銳利。光澤較為柔和、自然。
比聚酯纖維亮度稍弱,但比棉線還要亮。
外觀因爲加熱後射出成型,線條十分俐落,較不易因摩擦而起毛。較為柔和,較容易因摩擦過度而起毛。
硬度較為牢固、較不易斷裂。無彈性。
潮濕也不會影響強度。耐熱性高,型態穩定。
較易因刻意拉扯而斷裂。潮濕會降低強度。
牢度色牢度稍高。不會因長期日照而降低色牢度。色牢度稍低,長期日照可能容易褪色。
用途台灣大部分是拿來繡學號以及電繡使用。用來纏繞花(春仔花)使用。也有拿來繡學號。
質感與蠶絲較為相似,固有「仿絲」之稱。
規格大多是機縫針車可使用的粗細,機縫可直接使用,
大多不用再分股12(又俗稱:剖線)。
台灣廠商大多出產 120 丹尼13 2 股的線材,約 0.05mm。
台灣廠商有出產可機縫的 120 丹尼 2 股線材,
也有推出 4 股的線材可供手繡,可以再剖線使用。
表 2:筆者大略比較聚酯纖維(特多龍)與人造絲線(嫘縈/仿絲)。每間廠商出產的線材,質感也都稍有不同。因為篇幅關係,特多龍繡花線與人造絲繡花線實際機繡比較,將在另外一篇文章中介紹。
圖 4:其「台孟牌」特多龍/聚酯纖維繡花線的成分標示為「100 % POLYESTER」。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圖 5:「台孟牌」人造絲/嫘縈繡花線的成分標示為「100 % RAYON」。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補充:尼龍(日本語:ナイロン)(英語:Nylon)

概要:石油や石炭、天然ガスを原料として、人工的に作った化学繊維、合成繊維。14 是一種人造聚合物、纖維、塑料。15

補充:SP 車縫線、平車線、拼布線、手縫線(日本語:紡績ポリエステル)(英語:Spun polyester)

一般車縫機使用的「SP 40/2」就是「聚酯纖維加棉混紡的 40番 2 股線」「SP」為「Spun polyester」的縮寫,意思是「聚酯長纖維經過牽切成為短纖後,經紡絲工程所得到的紗線」,又有稱「聚胺脂滌綸短纖」。
標示的「50/2」為「50 番 2 股」的意思。番的數字愈大,線就愈細。最細約從 50/2 至 最粗約為 20/12 。一般車縫線約用 40/2,也有使用 40/3 。一般工業平車使用 40 番的 SP 線,車縫針使用 11 至 14 號不等。薄布使用 11 號車縫針;厚一點的布使用 14 號車縫針。手縫線約為 20/3 。

蠶絲線 / 絲綢 (日本語:絹(きぬ))(英語:Silk)

因為不只一個地區有出產蠶絲線,故針對蠶絲線的特性做說明。蠶絲,日本語為「絹 (きぬ)」,英語為「silk」。屬天然纖維。

圖 6:筆者自行與廠商購買的蠶絲線捆。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蠶絲的優點16

蠶絲的光澤優雅高貴,柔和亮麗。
蠶絲的韌性強,拉力和同粗鋼線略等,韌性比所有人造和天然纖維強,不易勾紗破損。
蠶絲具棉纖維 1.5 倍的吸濕性,能迅速吸收並散發人體汗氣。
蠶絲的保暖性佳,組織呈現多孔性,能吸收大量氣體,形成極佳的保暖層。
蠶絲的透氣性相當好,其因纖維細長又堅韌,可織成密度低,稀疏而透明的織物,涼爽而沒有束縛感。
蠶絲帶靜電性低,親膚性好,貼身舒服。
蠶絲最大的特點,在於其相當安全,其織物燃點在 300~460 度間,發生火災等意外時,難燃保身。
蠶絲織物重量輕,不增加身體負擔又便於遠行攜帶。
蠶絲因呈現多孔性組織,故清洗時,污物可迅速排除。

在「影響世界的中國元素 – 絲綢」17一書中,提到的絲綢特性:
1,舒適感。真絲綢是由蛋白纖維組成,與人體有極好的生物相容性。
對人體的摩擦刺激係數在各類纖維中最低。
2,吸、放濕性好。蠶絲蛋白纖維富集許多胺基 (-CHNH)、氨基 (-NH2) 等親水性基團,佑麒多孔性,易於水分子擴散。
3,吸音、吸塵、耐熱性。真絲纖維的變熱性小,比較耐熱。加熱到 100 度 C 時,只有 5~8% 左右脆化,而大多數合成纖維的熱變度要比真絲大 4 至 5 倍。蠶絲的燃燒溫度在 300 ~ 400 度 C,數難燃纖維,而合成纖維的燃燒溫度在 300 ~ 260 度 C,即易燃、易熔。

筆者從老師那邊聽過一些不使用蠶絲的原因,是因為很殘忍。筆者這邊跟大家分享台灣自行研發出來的「平面繭18」創舉。由「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研發多年,已在 102 年獲得國家專利,真是台灣人的驕傲。其原理在於,將吐絲中的蠶寶寶在平台上將蠶絲吐盡,平均每隻蠶寶寶能吐出 1,100 ~ 1,200 公尺的絲線。

筆者研究過幾篇平面繭的報導,筆者自己的想法是,蠶寶寶天性會作繭自縛,是為了在結蛹的過程中不被外敵侵襲吧!在蠶寶寶被人類馴養的過程中,人類在結蛹的階段做了保護蠶寶寶的措施,而讓必須結蛹的蠶寶寶還是依照天性,將絲吐盡,結成裸蛹,其後羽化,繼續繁衍下一代。而人類也在照顧蠶寶寶的過程中,取得蠶絲,繼續繁衍下一代蠶寶寶的寶寶,形成共生。
只可惜,台灣目前蠶絲產業不像往年那麼繁盛,目前產的平面絲,都是產蠶絲被使用,其價格好像也頗高的,畢竟是細心照顧而得的天然平面蠶絲。
筆者自己很喜歡蠶寶寶,小時候的台灣,不知哪個風潮吹起,父親的朋友見面都送父親一盒蠶寶寶,就不知怎麼的,全家就都一起養蠶寶寶了,筆者的父親還因此在後院種了三棵桑樹,全天候供應家中的蠶寶寶食用,記得當年家中的蠶寶寶粗得跟指頭一樣呢!
有機會,筆者再循線去問問,是否有可能買到台灣蠶絲線來繡畫的機會。以及去拜訪平面繭發明人的「泉明蠶寶寶生態教育農場19」,有新資訊的話,再來與大家分享。

法國 DMC 棉線

棉花又有「植物界的羊毛」之稱。棉線與蠶絲線、人造絲線相比,第一眼最大的差別,就是在於其光澤度,棉線的光澤度無法像蠶絲線及人造絲線這麼有光澤,但也有其溫和的自然柔光效果。其次是單線的粗細,棉線相較於蠶絲線與人造絲線,棉線會略顯粗重,也因此有一種溫暖厚實的感受,針對繡畫的題材選用適合的線材,也會達到不一樣的效果。

圖 7:市面上常見的 DMC 繡線,也是很多手工教學書籍中指定的材料。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筆者蒐集到的資料如下:

陳嗣雪老師的《飛針走線陳嗣雪的亂針繡》一書中提到:「… 如:DMC 線、奧林匹克線、刺繡拼布專用之繡線… 等。優點是質地強韌,耐磨、耐洗;缺點是光澤度低,價格比較貴。」20

DMC(Dollfus-Mieg et Compagnie)是一家法國公司,由 Jean-Henri Dollfus,Jean-Jacques Schmalzer 和 Samuel Koechlin 於 18 世紀中葉創立。這三個合作夥伴在法國米盧斯建立了一家名為 Dollfus 的公司。該公司為歐洲市場生產印度棉的紡織品。 21

相信對手工藝有興趣的朋友們,對 DMC 並不陌生,筆者第一次接觸,也是在小時候跟著同學們編幸運繩時,就已經接觸過這個頗有歷史的廠牌。(筆者這樣說,應該已經完全暴露自己的年齡了,現在應該沒有在學生時代編幸運繩這件事了吧?)會以 DMC 做代表介紹棉線,是因 DMC 在台灣市佔率最高,幾乎任何一間手工藝品店、手工材料行,都可以買得到,價格也是最實在,沒有太多價差的品牌。筆者在搜集資料時,發現中國市場有出現仿冒的偽製棉線,其最大的差別在於價格通常很便宜,品質明顯的粗糙,且偽製的棉線很容易掉色。但台灣地區有合法的代理商22,且價格公開、資訊透明,目前還未搜尋到台灣有出現仿製棉線的消息。

筆者使用的是「DMC Cotton Embroidery Floss」22,也就是 DMC 117(25 號繡線),是由 6 條鮮豔可以分開的線所組成的,也就是 6 股線捻成的。經過兩次絲光理處理。線材為長纖木棉纖維。長度:8m、6 股;成份:100% Cotton 最高級棉(長纖維)。目前出產顏色已達 447 色,顏色之多,另人心情愉悅。

圖 8:筆者購買的是「DMC Cotton Embroidery Floss」22,也就是 DMC 117(25 號繡線)。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圖 9:「DMC Cotton Embroidery Floss」22 截至 2020 年推出 447 色,色票另人繽紛奪目。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台灣以亂針繪繡為例,通常都是使用有光澤的線材來繡製,如:蠶絲線或是人造絲線等,其原因,筆者統整蒐集到的資料,認為是因為地域性的關係。筆者採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由王瀞苡作者所撰寫的「女紅 – 台灣民間刺繡」的介紹:

亂針繡技法在民國 38 年國民政府撤退來臺時,由楊守玉的學生佟家賓與陳嗣雪傳入台灣。23

中國地區因盛產蠶絲,是蠶絲生產的最大國,地緣之便,屬蠶絲最容易取得;產地之便,也是最物美價廉之原料。
關於筆者提出的因地制宜、產地優先論,在「絲線上的文明」一書,也寫到了其他國家、地域上,使用產地優先的原料製作當地產物的論述:

羊毛

… 進一步的檢驗發現,這些被用來填補屋頂縫隙的碎片是 wadmal(粗糙的羊毛布),這種布料曾經應用在非常不同的地方,有著非常不同的用途。數百年前,這種布料曾經被製成古代北歐船上的帆。24 … 因為當地採小規模牧羊,想要獲取足夠數量的羊毛,以供應大型帶帆船隻所需,就得靠多位小農合作… 25;…有些人預估,製作維京時代挪威人戰艦所需的帆布,少說得用上兩百萬隻羊的羊毛。26

其古代維京人會採地利之便,使用當地盛產的羊毛來製作維京船上的船帆、織品。

棉花

… 它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植物,喜歡攝氏 15 度左右的環境,最好不要有霜,每年的雨量維持在 20 至 25 英吋高最合適,若能集中在生長期間則更佳。因為有這些條件限制,過去全球的棉花生長區域多半聚集在南緯 32 度至北緯 37 度之間,包括非洲、澳洲、亞洲各地區都有各自的原生品種 – 中美中的陸地棉、南美洲的海島棉、非洲的草棉與亞洲的樹棉。27

各地都有原生的棉花品種,除了製造當地民生所需,也大量的外銷至其他國家。

因為這些資訊,也讓我串起在 Instagram 上面訂閱世界各地的繡畫藝術家帳號,每一個國家的藝術家慣用的素材都不太一樣。有的就是使用棉線來繡畫,有的是使用蠶絲線,有的就是使用羊毛線。筆者認為,若無特殊訴求,會因其產地取得容易、物美價廉的原因,使當地的藝術家會採產地材料來進行創作的比例居多。而臺灣繡畫因中國傳入影響較大,所以採用蠶絲線居多。歐美國家的繡畫藝術家蠶絲線取得不易,會用當地所產的棉線或毛線等,來進行繡畫居多。所以,筆者認為,繡畫要用哪一種線材,都是可以的,沒有限制。更何況現在已是個地球村的世界,很多材料都已世界化,透過網際網路的無國界,都變得很容易取得了。只要多多利用資訊素養搜尋相關資訊,不再會因為資訊落差的關係,被不肖商人賺取暴力的價差。所以,只要是創作者本人使用時能心情愉悅,並享樂在其中的創作,都是好材料,筆者是這麼認為的。

附錄:如何取得線材?

最後分享,各線材筆者是如何取得的。這邊不涉及商業行為,只分享筆者取得自己創作時的線材之歷程,提供一樣有找尋線材需求的讀者了解。

人造絲線

筆者的人造絲線,一開始筆者是透過課程,在課程上與「台灣亂針繪繡協會」的老師做購買的,有 50 色,為台灣廠商製造的人造絲線,其後得知此批人造絲線廠商已經停產斷貨,其剩的存貨皆為「台灣亂針繪繡協會」全數買下,為其學員保留僅剩的材料。後續得知,其他學員們有各自找尋其他取代的人造絲線,目前所知的有上述的台灣製「纏花」嫘縈(人造絲線)、台灣製繡花線… 等。筆者因自己工作的關係,有購買台灣製聚酯纖維(特多龍)與嫘縈(人造絲)材質的繡花線,也有部分運用在繡畫中。

圖 10:筆者從「亂針繪繡協會」取得的台灣人造絲線,50 色。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圖 11:筆者有使用的繡花線其中一家「台孟牌」的繡線色票。色票為 SP 棉線,但同時也有推出特多龍與人造絲材質的繡花線。三種材質的色票稍有不同。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蠶絲線

蠶絲線的方面,一開始是筆者同期的同學有自行在網路上購買,但因台灣本地無出產線材式的蠶絲線,網路上皆為代購或是轉賣海外的蠶絲線,價差奇大無比!因大多學員對於蠶絲線材的長度都不甚瞭解,故得知有 1 公分當 1 公尺在賣的離譜價差出現,這樣推算繡完一幅 6 號作品,應該要上萬元的線材費用吧!覺得市場存在著賺資訊落差的不肖商人,所以動手幫忙尋找海外市場的蠶絲線材。因各國語言不通的關係,要動用蠶絲線材的各國翻譯名稱去搜尋才行。筆者現在自己使用的蠶絲線,是在美國的 etsy 手工藝平台購買的,在上面找到中國蘇州當地的蠶絲線廠商直接做洽談購買的。筆者在此分享個人經驗,其網路購物的自身安全,還請各位讀者自行多加留意。盡量不要跟來路不明的廠商、平台購買商品。

蠶絲線的長度,筆者在「線(蠶絲線)的收納方式之一:資料袋裝」一文章中有分享到。筆者現在手邊的蠶絲線,每一小束長度約 45 公分左右,大約繞了 23 圈,一小束約為 2,000 公分左右。每 20 小束集結成一大捆做販售。筆者認為,因該是一小束為一顆蠶繭此單位。但還未求證,此為筆者自行的推測。

目前筆者得知約有 138 個色階、總共約有 1,000 種顏色。

圖 12:蠶絲線一小束,總長約為 2,000 公分左右。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圖 13:每一大束蠶絲線,可再分為 20 小束。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圖 14:筆者使用「資料袋裝方式」收納的蠶絲線,依照色系排列。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DMC 棉線

DMC 棉線部分,筆者是直接與台灣代理商購買的。台灣的代理商本身有架設網路購買平台,所以可以直接在網路做挑選與購買,十分方便。筆者使用的是「DMC Cotton Embroidery Floss」22,也就是 DMC 117(25 號繡線),由 6 條鮮豔可以分開的線所組成的,也就是 6 股線捻成的。經過兩次絲光理處理。線材為長纖木棉纖維。長度:8m、6 股;成份:100% Cotton 最高級棉(長纖維)。目前出產顏色已達 447 色。

圖 15:筆者使用「收納盒裝方式」整理 DMC 棉線。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因筆者文章不想涉及商業行為,若讀者們真的是尋求材料有困難,想要詢問如何購買,請再與筆者聯繫,謝謝。若大家有線材取得的新資訊,也請大家不吝與筆者分享,十分感謝。

註釋

  1. 閏間正雄(2015)。服地の基本がわかるテキスタイル事典。東京:ナツメ社。(19 頁)
  2. Rayon – 維基百科頁面(無日期),2021 年 3 月 17 日,取自: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yon
  3. 陳嗣雪(2004)。飛針走線陳嗣雪的亂針繡(99~100 頁)。台北市:雄獅。
  4. The TRC Digital Encyclopaedia of Decorative Needlework:
    TRC Needles是由萊頓紡織研究中心(TRC)建立的數位百科全書。它涵蓋了針線活的廣闊領域,尤其側重於貼花,飾珠,織結,刺繡,針線花邊製作,Passementerie,拼布和縫。百科全書包括有關從美洲到亞洲的世界各地不同形式的信息。
    The main editor of the project is Dr. Gillian Vogelsang-Eastwood, director of the Textile Research Centre (TRC) and a specialist in Middle Eastern embroidery. Co-editor is Dr Willem Vogelsang, deputy 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 Leiden, The Netherlands, and former curator for Central and Southwest Asia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Leiden, The Netherlands.
  5. 嫘縈 – 維基百科頁面(無日期),2021 年 3 月 20 日,取自: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5%AB%98%E7%B8%88
  6. 卡西亞 ‧ 聖 ‧ 克萊兒(2019)。絲線上的文明。台北市:本事出版。(206 頁)
  7. The TRC Digital Encyclopaedia of Decorative Needlework(無日期),2021 年 3 月 17 日,取自:https://trc-leiden.nl/trc-needles/materials/fibres/rayon
  8. 卡西亞 ‧ 聖 ‧ 克萊兒(2019)。絲線上的文明。台北市:本事出版。(206 頁)
  9. 閏間正雄(2015)。服地の基本がわかるテキスタイル事典。東京:ナツメ社。(36 頁)
  10. 閏間正雄(2015)。服地の基本がわかるテキスタイル事典。東京:ナツメ社。(46 頁)
  11. Polyester – 維基百科頁面(無日期),2021 年 3 月 17 日,取自: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8%81%9A%E9%85%AF
  12. 線的基本單位台灣稱為「股」,兩股以上的線「捻(twisting)」在一起,就稱「多股線、合股線(plied thread)」。像市面常見的 DMC 117(一般稱 25 號繡線)就是由 6 條單線捻成的一條粗線,還是可以透過順、逆時鐘方向將其旋轉開來剖成單一條細線使用,稱為「剖線」。
    延伸閱讀 Thread 條目:https://trc-leiden.nl/trc-needles/materials/threads/thread
  13. 「丹尼」(英語:denier),簡稱「D」或「丹」。以一條 1 公里長的原絲其重量以公克表示即為丹尼。例:120 丹尼就是每 1,000 公尺的原絲重量為 120 公克。D 數愈高,纖維愈粗。
    延伸閱讀:「磅數」:代表一平方碼的布料有多重,用「oz」(英語:ounce)來表示。「支」:(英語:count),是指紗線的粗細。1 英鎊重的纖維,可紡成 840 碼長的紗線就是 1 支;1 英鎊重的纖維紡成 840 碼的 20 倍,就是 20 支。常用於棉被、床單及 T 恤的標示上。支數愈低代表紗線愈粗。可將支數看作是分母單位,例:1/40、1/80,較好理解。
  14. 閏間正雄(2015)。服地の基本がわかるテキスタイル事典。東京:ナツメ社。(44 頁)
  15. Nylon – 維基百科頁面(無日期)。取自: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5%B0%BC%E9%BE%99
  16. 蠶絲的優點(2007.12.1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蠶桑館,2021 年 3 月 16 日,取自: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14165
  17. 劉利生(2015)影響世界的中國元素 – 絲綢。台北市:元華。(6 頁)
  18. 平面蠶絲被生產技術(2014.12.17),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取自:https://www.mdais.gov.tw/ws.php?id=4621
  19. 泉明蠶寶寶生態教育農場:位於苗栗縣獅潭鄉。已慢慢轉型為生態教育及學術研究的專業蠶養殖中心,是苗栗縣政府指定的示範教學農場。取自: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14193
  20. 陳嗣雪(2004)。飛針走線陳嗣雪的亂針繡(100 頁)。台北市:雄獅。
  21. The TRC Digital Encyclopaedia of Decorative Needlework(無日期),2021 年 3 月 17 日,取自:https://trc-leiden.nl/trc-needles/organisations-and-movements/companies/dmc
    延伸閱讀:此公司在 2016 年被英國公司買下,取自:https://en.wikipedia.org/wiki/DMC_(company)
  22. DMC 臺灣代理商,取自 DMC 官方網站之臺灣區頁面:https://www.dmc.com/uk/p-dmc-taiwan.html
  23. 王苡瀞(2000)。女紅 – 臺灣民間刺繡,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台北市:商周。(82 頁)
  24. 卡西亞 ‧ 聖 ‧ 克萊兒(2019)。絲線上的文明。台北市:本事出版。(107 頁)
  25. 卡西亞 ‧ 聖 ‧ 克萊兒(2019)。絲線上的文明。台北市:本事出版。(109 頁)
  26. 卡西亞 ‧ 聖 ‧ 克萊兒(2019)。絲線上的文明。台北市:本事出版。(114 頁)
  27. 卡西亞 ‧ 聖 ‧ 克萊兒(2019)。絲線上的文明。台北市:本事出版。(166 頁)

參考書目

  1. 卡西亞 ‧ 聖 ‧ 克萊兒(2019)。絲線上的文明。台北市:本事出版。
  2. 閏間正雄(2015)。服地の基本がわかるテキスタイル事典。東京:ナツメ社。
  3. 陳嗣雪(2004)。飛針走線陳嗣雪的亂針繡。台北市:雄獅。
  4. 劉利生(2015)影響世界的中國元素 – 絲綢。台北市:元華。
  5. 蠶絲的優點(2007.12.1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蠶桑館,2021 年 3 月 16 日,取自: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14165
  6. The TRC Digital Encyclopaedia of Decorative Needlework(無日期),2021 年 3 月 17 日,取自:https://trc-leiden.nl/trc-needles/
  7. 泉明蠶寶寶生態教育農場(2007.12.04)。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蠶桑館,2021 年 3 月 17 日,取自: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14193
  8. 嫘縈纖維(2020),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21 年 3 月 2 日,取自:https://youtu.be/URG_Y4srWvk

延伸閱讀

*特多龍繡花線與人造絲繡花線實際機縫之比較
*蠶絲線機縫實驗